北魏孝文帝改革事件概述?
政治
整顿吏治
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
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迁都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因和后果?
北魏是十六国之后又一个强国,它的出现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魏是鲜卑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鲜卑是最晚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它身上的汉化程度最弱,在统治前期,尤其是孝文帝统治之前,北魏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的一个国家,北魏开国以来,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么温和平静,它一直残酷地压迫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对待汉民族也是采取仇视兼拉拢的态度。
对于其他少数民族来说,鲜卑是后入主,然而态度却非常傲慢,四处树敌,他们以这种方式保持了鲜卑的纯正性,也决定了他们只能依赖自己人,然而北魏政权的建立又意味着他们做不到这一点,运行庞大的国家政权机构,需要大量人手,他们不得不依赖其他人,在众多人口中,占多数的是汉族人口。而北魏却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排斥在外,汉族人口供驱使、奴役、利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奴隶制的影子,封建制度比奴隶制度优越的一点就在于对人的束缚与压迫更少,然而北魏却对封建统治下的人民加深了这种压迫,必然引起强烈的反抗。
北魏与汉族人民既有阶级上的矛盾,也有民族上的矛盾,在压迫过深,阶级矛盾很容易转化为民族矛盾,届时北魏孤立无援,势必会被驱赶出中原。
当时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虽然并有完全排斥汉人,然而却也不肯汉化,孝文帝作为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进行深刻的汉化改革,其勇气是可嘉的,其成果是可喜的。
孝文帝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迁居洛阳,迁徙到保守势力更弱的地方实行改革,减少反对势力,随后实行禁用鲜卑语、禁用胡服、胡汉联姻的广泛措施进行深化改革,对于不服从改革的人员进行严厉处罚,保证令行禁止。但是,孝文帝的改革也出现了一个结果,鲜卑内部开始分化成两个集团,一个是保守不愿改革的鲜卑旧部贵族,一个是接受改革的开放派,两者在孝文帝死后快速分化,将北魏分裂成了两个政权,一个是东魏,一个是西魏。对于这种分化出来的结果,是否可以避免?如果可以避免,那么说明是孝文帝改革过于激烈,手段应当缓一些,如果不可避免,那么孝文帝激烈的改革只是催化了这一矛盾与分裂,改革本身没有问题。
从各少数民族进驻中原以后的民族融合可以看出,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时间,各民族才逐渐融合,从各民族进驻中原后,无论是被动也好,还是主动也好,都在进行这一过程,尽管十分缓慢,然而孝文帝的改革却如同一道清流,在极短的时间内冲刷着整个北魏,让北魏焕然一新,虽然孝文帝在位的时间不短,然而对于整个历史来说时间还是太短促了,在这么短的时间想要彻底改变鲜卑习俗,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因此,在孝文帝死后,生前潜伏下的矛盾终于爆发,造成了北魏的分裂,但是,孝文帝的改革也有质的改变,从整体历史进程上加快了民族融合以及汉化的过程,如果不是孝文帝,也许还会再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在不激烈的过度中完成融合这一历史使命。
五代十国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朝代,然而他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各少数民族为了成功入主中原,巩固统治,积极主动地汉化或部分汉化,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自身的特点被消解掉了,对少数民族来说,这也许是一件关系自身存亡的大事,它们为了壮大自身反而让自身消失了,最终,各民族融合成为一体,彼此吸收各民族的优点,为唐王朝的兼容并蓄打下了基础,唐王朝的开放其实也是建立在少数民族的主动融合上。
北魏孝文帝是什么改革?
l.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并且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孝文帝整顿吏治的措施,使北魏的吏治得到改善,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孝文帝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的恢复和发展,且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4)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加快了民族融合。
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北方民族大融合
(1)民族融合的进程:①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先后进人中原建立政权,他们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
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进程。③北朝后期,各族难分彼此,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2)民族融合的表现:①生活习俗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
孝文帝改革的形式?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北魏孝文帝为隋统一中国做了哪些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
政治
整顿吏治,变革税制,颁俸禄制,颁行均田令,改革官制,迁都洛阳
经济
行均田制,创三长制,改革租制
文化
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的改革,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前,改革主要是在冯太后主持下展开的,重大的措施包括禁止鲜卑族内部通婚、推行班禄制、实行均田制、建立三 长制和新租调制,这就为第二阶段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②太和十四年(公元 490年),孝文帝亲政,改革随之进入新的阶段。这期间,迁都洛阳乃是其全面汉化改革的起点,成为汉化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孝文帝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迁都洛阳,既便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掣肘,有利于推行汉化改革措施,还多少可以减轻来自北方的柔然的压力,扩大战略防御纵深。
北魏孝文帝巩固统一的改革名称?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为了巩固拓跋家族在黄河流域的统治,顺应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加强民族融合的措施,史称“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推行均田制。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的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实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孝文帝决定实行三长制。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的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三,推行租调制。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二,实行俸禄制。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照级别高低发放给官吏,不许官员自筹。同时制定惩治官吏的办法,整顿吏治。
孝文帝改革汉化哪四项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有以下四项内容:
1、迁都洛阳。
2、“革衣服之制”。禁胡服,统一汉服。
3、禁用鲜卑语,以汉语作为标准语言。
4、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拓拔氏为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