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古诗带拼音版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诗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壮士灵魂的敬仰与对时局的感慨。这篇文章小编将围绕“于易水送人古诗带拼音版”这一关键词,深入探讨这首诗的背景、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诗歌原文及拼音
于易水送人
[唐] 骆宾王
cǐ dì bié yān dān
此地别燕丹,
zhuàng shì fà chōng guān
壮士发冲冠。
xī shí rén yǐ mò
昔时人已没,
jīn rì shuǐ yóu hán
今日水犹寒。
作者简介
骆宾王,初唐“四杰”其中一个,生于盛世却因政治缘故屡遭贬谪。他早年从军,后入朝为官,因反对武则天而被免职。骆宾王的诗歌常常蕴含着对历史的思索与对现实的批判,尤其是小编认为‘于易水送人’里面,他通过对荆轲刺秦的故事进行咏叹,表达了自己对壮士灵魂的向往。
诗词注释
在领悟这首诗时,需要了解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 易水:即今河北省易水县的易河。
– 燕丹:战国末年燕国的太子丹。
– 壮士:指荆轲,他曾替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未果被杀。
– 发冲冠:形容盛怒,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 没:同“殁”,意为死去。
诗词译文
这首诗的译文可以领悟为:在这易水河边,荆轲拜别了燕丹,那怒发冲冠的场面,恍惚又浮现在眼前。古代的壮士早已逝去,易河水呀仍在悲凉地呜咽。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壮士的悲壮与无奈。
特色赏析
《于易水送人》不仅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咏史诗。骆宾王在诗中通过对荆轲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索。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荆轲“别燕丹”的悲壮场面,后两句则通过“没”字指出时过境迁,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中“易水寒”三字,既联系了荆轲悲壮的歌词,又让人感受到易水至今仍笼罩着悲凉的气氛,点明了诗意:壮士已不复存在,悲壮的历史常存。骆宾王在此表达了对暴政的不满与对壮士灵魂的渴望,隐含着希望有人能像荆轲那样铲除暴政的愿望。
拓展资料
通过对《于易水送人》的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骆宾王对历史的深刻领悟,也能体会到他对壮士灵魂的崇敬。这首诗以其特殊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希望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对历史有更深的思索与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