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圣王羲之 课文?
书圣王羲之
农历三月初三,春光明媚,40多位文人墨客聚会于山阴的兰亭。他们在亭子旁的溪水边,摆上佳肴和笔墨纸砚,又将斟了酒的杯子浮在水面,让酒杯随水漂流。文士们随意从溪中取用美酒,乘兴作诗,一时佳作纷呈。
谁来写篇文章记叙此次的文坛雅事呢?只见一位文士,取过蚕茧纸、鼠须笔,迎着和暖的春风,兴致勃勃地提笔疾书,一挥而就。这篇用行书写成的作品,共28行,324字,写得雄健有力,天然潇洒,真是出神入化。全文20个“之”字,各具神韵。
这位文士,就是被后人尊为“书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写的这篇书法作品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王羲之出身东晋门第最高的王氏家族,自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他七岁开始进修书法,最初,受到叔父的影响,不久,又跟随女书法家卫铄学笔法。他进修专心,隶、楷、行、草各种字体,无不擅长。后来,他吸取历代书法家的长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书法新体。
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就远近闻名。山阴有位道士很想求王羲之写一本《黄庭经》,苦于无缘开口。他听说王羲之喜欢鹅,就特地喂养了一群白鹅。一天王羲之坐船路过,看见这群鹅,非常喜爱,提出要买。道士说:“我的鹅不卖,如你替我写下《黄庭经》,倒可以全部相赠。”王羲之求鹅心切,回家提笔就写。这样,道士用白鹅换得了王羲之的墨宝。
王羲之如此爱鹅,与他研究执笔、运笔有密切关系。他认为运笔时,要如白鹅两掌齐力拨水,全身精力都贯注于笔端,这才能运用自如。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我国书法史上为人景仰的一座高峰。他的书法,笔势开放,富于变化,有时如浮云般飘逸,有时像惊龙般矫健,而结构又特别严谨。他之因此有这样高的成就,与他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密不可分。他小时候练习书法时,走路、休息都在揣摩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心里一边想着,手上还一边画着。日子一久,衣服都被他画破了。
二、书圣王羲之毕业学校?
王羲之,汉族,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在校期间去得大学生武术比赛冠军后开始创业,IJOY品牌创始人,爱卓集团董事长,电影出品人,太极禅合伙人。深圳市爱卓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爱卓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6年开始进入影视行业,投资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大皮箱》,担任出品人,2019年王羲之领衔主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武侠电影《战.修罗》,也算是对偶像李连杰先生的致敬。
三、书圣王羲之推介词?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四、书圣王羲之是否存在?
王羲之书法作品尚无一件真迹存世,我们现在所知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摹本 。王羲之的真迹已无存世,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书法,把天下民间所藏都收到宫中,死后带入坟墓陪葬。
现存都是摹本,是由高手双钩描摹出来的。元明以来唐朝的摹本就被当成珍品看待。清朝,即使将公私收藏的王羲之墨迹都统计在内,数量也不过几十纸。
在王羲之离开人世一千六百年后,唐人的摹本也成了凤毛麟角。据史书记载,《兰亭序》在唐太宗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
但在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然而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因此专家推断,《兰亭序》在乾陵里面。
五、书圣王羲之代表作?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六、书圣王羲之吴磊演何?
当初吴磊演这部剧的时候才15岁,估计也是演幼年时期的孩子的角色,戏份应很少,是“查无此人”的情形,而在一知名平台上,演员表是有吴磊出演的。
《书圣王羲之》的主旨是全面、立体展示王羲之成为书圣的经过,讲述的是在东晋这个表面安定实则动荡的江南一隅,王羲之怎样以他的天赋、勤勉、品格、才华一步步超越他人,最终超越自我成为书圣的故事。
七、王羲之为何被称为“书圣”?
历史上有很多书法家,但只有王羲之被称为“书圣”,这源于他博采众长又革故鼎新的书法创造,也源于他对智慧的不断追求。
王羲之,东晋着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种字体,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摆脱了汉魏书法风格,自成一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自幼喜欢书法,父亲叔父都是当时擅长书画的大家。七岁善书,从小就受到家族熏陶。早年王羲之跟随卫夫人进修,书法风格较为柔媚,后通过博览秦汉以来的古迹古碑,找到更喜欢的风格,便转学改师,从众多古碑中寻找自己的风格。
王羲之善于创造,通过博览前人遗迹,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物品融入到真行草体里去,形成了那个时代最特别的书法,“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他的字体是继承又是创造,继往开来,不拘一格这才是备受推崇的缘故。
除了字体的深入研究,王羲之还信奉道教,受到道教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王羲之注意修身养性,研究道法。将道家文化似有还无的一些意境通过挥毫泼墨,落笔成体体现出来。道法与书法相互契合,相得益彰,使得他的书法更具有艺术魅力。
八、王羲之书圣有关的成语?
东床坦腹、入木三分、放浪形骸、崇山峻岭、意在笔先
九、王羲之为何被称为书圣?
严格意义上来说,有正史明确记载被当时人称为“书圣”的不是王羲之,而是王志。
《梁书——王志列传》记载:“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齐游击将军徐希秀亦号能书,常谓志为书圣。
what?王志是谁?
王志的爸爸是王僧虔,曾祖父是王珣,王珣的爸爸王洽与王羲之是堂兄弟。
从他的《喉痛帖’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王氏”书风的感觉,然而章法有些杂乱,用笔不够精熟,和他爹王僧虔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评价王志的徐希秀并不是一流的书法大家,并且在张怀瓘《书诂》和《书断’里面也并没有对王志的书法评价。
很显然,王志的书法造诣并不是很高。
王志的“书圣”浪得虚名。
当然,除了正史记录的“书圣”不是王羲之以外,最早被誉为书圣的也不是王羲之,而是三国时期的皇象。
宋代书法杂著《金壶记’里面记载:皇象能书,时人谓之书圣。
然而,这里所谓的书圣,并非整个书法史上的最高成就者,而是在当时书法造诣最为精绝者。
明代董斯张《广博物志》对此做了解释:书之绝时者则谓之书圣。
既然以上“二位”的“书圣”都不能名副其实,那王羲之是怎样在书法史上奠定“书圣”地位的?
这个我们从长说起。
魏晋前期,虽然当时钟繇、张芝独领风骚,但随着玄学盛行,魏晋人士开始注重特点、天然、韵味及情感的书法艺术表达。
王羲之的书法恰好符合这样的社会背景,于是开始红遍大江南北,获得了很多的粉丝追捧。
最为夸张的是同为书法名门的庾氏子弟们都开始“皆学逸少书”。
此时王羲之在书坛的地位虽显赫,但并未尝独尊。
王羲之去世后,书坛流量开始被儿子王献之引流。
虞龢认为羲、献“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笔迹流泽,宛转妍媚,乃欲过之。”
显然王献之主导了东晋后期与宋齐的书风,影响力超过其父。
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梁武帝才被打破,缘故并非源自艺术影响,而是政治权力的干扰。
梁武帝不满当时大众对王献之的推崇,开始利用政治权力,以帝王权威扬“大王”抑“小王”,扭转当时书风。
王羲之的影响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也并未得到梁武帝的独尊。
梁武帝曾说“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
因此在他心中,钟繇的地位要高于王羲之。
真正意义上奠定王羲之“书圣”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书法面貌的盛行,有时候也受功利主义色彩的影响,与帝王的喜好有关。
唐太宗成为了王羲之的脑残粉,给王羲之拼命的刷火箭,干了三件事务:
第一、他亲自为王羲之做传论,此乃书家中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人。第二、全民学王羲之——在弘文馆设置书学,教授王羲之的书法,并命人临摹作品,赐予群臣。第三、开始通过贬斥王献之来树王羲之的独尊地位——“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
李世民借助政治权力,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因此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在唐开始慢慢的不再有争议。
但真正对王羲之“书圣”之称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元代以后,比如,萨天锡小编认为‘多日帖》后面题写中有“书圣”二字。
也就是说,元代才开始,大众才开始叫王羲之为“书圣”。
但将王羲之“书圣”红遍大江南北的,还需要归功于乾隆。
他对王羲之的推崇如同唐太宗李世民,开始正大光明的直呼王羲之为“书圣”。
因此,从这个提高来看,王羲之的“书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帝王推上来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帝王的推崇,王羲之可能没有“书圣”之名,然而书法还是会被业内人士称赞和膜拜的。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十、书圣王羲之有哪些传世作品?
流传至今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没有原作,只有刻本和临摹墨迹,约288幅左右[1]。如果剔除伪迹赝品,就不足这个数了。
王羲之流传下来的刻本和临摹墨迹,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摹本、刻本、伪作、集字。
- 第一类摹本:主要有《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二谢帖》、《得示帖》等。
- 第二类刻本:主要有《十七帖》等
- 第三类伪作:主要有《雨后帖》等
- 第四类集字:主要有《圣教序》等
下面内容为王羲之的传世作品[2]。
1、远宦帖
2、寒切帖
3、蜀都帖(游目帖)
4、妹至帖
5、行穰帖
6、龙保帖
7、上虞帖
8、长风帖
9、此事帖
10、秋月帖
11、都下帖
12、大道帖
13、何如帖
14、快雪时晴帖
15、初月帖
16、姨母帖
17、奉桔帖
18、平安帖
19、丧乱帖
20、忧悬帖
21、孔侍中帖
22、频有哀祸帖
23、得示帖
24、四纸飞白帖
25、雨后帖
26、贤室帖
27、二谢帖
28、咋得帖
29、日月帖
30、采桔帖
31、奄至帖
32、自慰帖
33、夫人帖
34、周益州帖
35、蔡家帖
36、蒸湿帖
37、奉告帖
38、从弟子帖
39、鲤魚帖
40、宰相帖
41、四月廿三日帖
42、疾不退帖
43、永光帖
44、兄灵柩帖
45、极寒帖
46、小婢帖
47、建安帖
48、范新妇帖
49、追导帖
50、敬问帖
51、自慰帖
52、纸笔精要帖
53、毒热帖
54、上下悉佳帖
55、足下帖
56、慎冷帖
57、头眩帖
58、念君帖
59、得长风帖
60、慰情帖
61、撖豆帖
62、此月帖
63、慈颜帖
64、咋得期帖
65、梗妄和帖
66、前至帖
67、闲者帖
68、罔极帖
69、误坠地帖
70、先墓帖
71、庾新妇帖
72、期小女帖
73、尔今帖
74、二孙女帖
75、快雨帖
76、顷日帖
77、诸贤子帖
78、二月二帖
79、九月三帖
80、事长毕帖
81、州民帖
82、迟汝帖
83、二谢书帖
84、十月五日帖
85、奉对帖
86、小祥帖
87、又不能帖
88、长素帖
89、定听帖
90、旦夕帖
91、月半帖
92、诸贤帖
93、小园帖
94、诸从帖
95、不得西问帖
96、旃罽帖
97、由为帖
98、儿女帖
99、七月七日帖
100、谯周帖
101、荀侯帖
102、散势帖
103、适得书帖
104、衰老帖
105、知欲帖
106、不快帖
107、汝不帖
108、小佳帖
109、差凉帖
110、乡里帖
111、长史帖
112、阔别帖
113、承足下帖
114、虞休帖
115、月末帖
116、一起帖
117、百姓帖
118、侍中帖
119、—朝帖
120、六月十一帖
121、想彼悉佳帖
122、敬豫帖
123、驰期帖
124、鹊不佳帖
125、适太常帖
126、庾丹杨帖
127、临川帖
128、想佳帖
129、疾患帖
130、食小差帖
131、知宾帖
132、公孙中郎帖
133、司州帖
134、尝新帖
135、里人帖
136、西告旱帖
137、节日帖
138、不知夜来帖
139、僕可帖
140、庾义兴帖
141、想弟帖
142、远近清和帖
143、重熙帖
144、曰相帖
145、二谢帖
146、有理帖
147、谢光禄帖
148、长佳帖
149、伹书帖
150、幼年帖
151、服食帖
152、使书帖
153、月半念帖
154、有书帖
155、知足下帖
156、佳舍帖
157、分住帖
158、旦反帖
159、清晏帖
160、朱处仁帖
161、盐井帖
162、七十帖
163、伏想清和帖
164、小大悉帖
165、遇信帖
166、运民帖
167、八日帖
168、转佳帖
169、劳人帖
170、大热帖
171、周常侍帖
172、吾唯帖
173、不大思帖
174、西问帖
175、中郎女帖
176、发帖
177、腫不差帖
178、如常帖
179、贤内妹帖
180、狼毒帖
181、安西帖
182、阔转久帖
183、阮公帖
184、冬中帖
185、执手帖
186、家月末帖
187、丘冷帖
188、遣书帖
189、增慨帖
190、知远帖
191、飞白帖
192、知念帖
193、谢生帖
194、初月帖
195、时事帖
196、参朝帖
197、前从洛帖
198、皇象帖
199、远妇帖
200、阮生帖
201、君晚帖
202、中郎帖
203、破羌帖
204、大佳伏卿帖
205、裹鲊帖
206、服食而在帖
207、匆杀帖
208、道意帖
209、嘉兴帖
210、月半哀感帖
211、独坐帖
212、黄甘帖
213、尊夫人帖
214、日五期帖
215、雨快帖
216、先生帖
217、此郡帖
218、得凉帖
219、长平帖
220、尚停帖
221、诸疾帖
222、省飞白帖
223、丹杨帖
224、太常帖
225、得万书帖
226、热日帖
227、多日帖
228、期已至帖
229、舍子帖
230、乡里人帖
231、咋见帖
232、云侯帖
233、廿八日帖
234、隔日帖
235、近日帖
236、问卿帖
237、告姜帖
238、末春帖
239、奉迎帖
240、得奈帖
241、有书帖
242、学书帖
243、廿七日帖
244、适得遣书帖
245、君倾帖
246、迁转帖
247、送梨帖
248、舅母帖
249、秋中帖
250、想法帖
251、豹奴帖
252、自郗中丞帖
253、知卿忧吾洒泪帖
254、郗司马帖
255、瞻近帖
256、与足下别帖
257、得足下书帖
258、七月六帖
259、旦书帖
260、适者帖
261、速还帖
262、热甚帖
263、朝廷帖
264、雨晴帖
265、旧妇儿帖
266、不得帖
267、为定帖
268、小差帖
269、竹杖帖
270、成都城池帖
271、逸民帖
272、丝布单衣帖
273、天鼠膏帖
274、胡母帖
275、讲堂帖
276、药草帖
277、胡桃帖
278、严君平帖
279、羊参军帖
280、虞安吉帖
281、致履二量帖
282、黄庭经
283、东方朔画赞
284、乐毅论
285、曹娥碑
286、佛遗教经
287、太师箴
288、兰亭序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