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历史的方法有哪些 研究历史的方法和路径

研究历史的技巧有哪些

研究历史的技巧主要包括下面内容几种:

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历史研究中最基础、最常用的一种技巧。它主要是通过搜集、整理、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如历史书籍、文献资料、古籍文献、学术论文等,来提取所需的历史信息。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者可以更好地领悟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二、口述历史研究法。

口述历史研究法主要是通过采集、记录和整理口述历史资料来进行研究。口述历史资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回忆录、访谈记录等。这种技巧可以填补文献资料的不足,提供更为生动和详细的历史细节,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领悟历史事件和人物。

三 考古发掘法。

考古发掘法是通过挖掘古代遗址、墓葬、器物等,获取直接的实物证据来研究历史。考古发现能够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技术提高和社会变迁等信息,为历史研究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四、计量史学技巧。

计量史学技巧是现代历史学研究中重要的一种研究技巧。它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原理、技术和技巧,对历史事件进行量化分析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可以更客观地揭示历史事件的规律和动向,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以上即为研究历史的主要技巧。每种技巧都有其特殊的优点和适用范围,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技巧进行研究。

怎样才能学好国学经典

怎样才能学好国学经典

经典是民族灵魂的源头,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历史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想法光辉。然而,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国学经典浩瀚灿烂。怎样才能利用有限的时刻尽可能更好地进修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呢?这一个值得思索的难题。

一、古人进修国学经典的传统方式

前人进修国学经典的传统方式,主要是“死记硬背式”。古代私塾学堂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古代儿童从入学开蒙就开始进行识记和背诵的训练。一般分为下面内容三个步骤:

第一步,授书。这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从学生的角度,叫“上书”。由于学生要拿着书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里,因此叫“上书”。授书(上书)又分三个小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点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进修的这一页,交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点书这一环节,如果学生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由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

第二个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地模仿。一般先生是读三遍,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

第三个阶段,叫“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不仅讲解字义,也会讲解简单的、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领悟的篇章意思,也就是串讲。

第二步,背书。“讽诵”作为教学古代经典的一种方式,在我国有悠久历史。“讽诵”,《周礼·春官·大司乐》注曰:“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故“讽”即背诵,“诵”为出声诵读。老师点句领读、学生跟读之后,就是初步完成了教读的任务,接着学生自己去熟读背诵,一遍又一遍,直到背诵如流。

第三步,复讲。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把书背给先生听,把先生前面所讲的内容复述给先生听。检查通过,就可以再次上书,因此是学生的智力决定着进修的进度。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进修技巧就特别强调熟读背诵,“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读与背是前辈学者进修国学的主要技巧,他们从小就熟背“四书”、“五经”,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中国国学大师蔡尚思先生说他七岁入私塾,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死背经书时期”:“入私塾读书,被拉去在‘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前行开学礼以后,就是天天死背儒家经书,背得最熟的是“四书”,光背诵而不了解其意义。真感痛苦;一直到了懂得它的内容之后,才觉得幼时死背书的好处,自恨没有多背些古书。现在无论是自己和别人的有关著作,哪怕只差一个字,我一看就知道其非原文。这比一部分中青年人,我和读过私塾者都是占了便宜的。”这种传统的读书技巧,对我们今天进修国学经典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但这种技巧过分注重古代经典诵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割裂了诗文的美学价格,使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使学生对古诗文的进修产生相当程度的畏难心情和厌恶感,这正是其不足之处。

二、进修国学经典的正确技巧

我们认为,进修国学经典必须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注意审美愉悦和文化认知的融合,既彰显重视传统国学素质和关注现实人生之理念,又兼顾人文内涵的完整性和进修经过的特点化,使进修者在国学经典的研习中得到深厚的人文灵魂熏陶。

(一)要重视熟读国学基本要籍

我国历代著述繁多,浩如烟海,仅以历代史书《艺文志》《经籍志》等所“著录”的图书来说,为数就甚为可观。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收录的图书则有3470部,7918卷;除了这些之后,“存目”部分也多达6819部,9434卷。如此之多的古籍,一个人即使穷其毕生精力,也不可全部读完,实际上也完全没有这种必要。由于一个人的生活有限,其读书治学的时刻,也就只有数十年,因此,对浩如繁星的古籍要有选择、有侧重地去读。有些基本的典籍,无论将来从事何职业的人,都必须读,有些还需要熟读。这些基本典籍,包含在经、史、子、集之中,如“经部”中的《论语》《孟子》《诗经》等;“史部”中的《史记》《汉书》等;“子集”中的《荀子》《韩非子》《老子》《庄子》等;“集部”中的《楚辞》《文选》《唐诗》《宋词》等。这些基本典籍,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格,又蕴涵宝贵的人生哲理。不仅专治国学的人要熟读,就是治其他学科的,如理学、工学、农学、商学、管理学的人,也都应该好好进修。

(二)要把握学术提高的路径

所谓学术提高的路径,主要有:(1)指每一学术提高的经过。如我国的诗歌,从古诗到乐府,从乐府到律诗,其提高的经过都要明了,才能掌握每一种学术或文体提高的特点。(2)指每一阶段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渊源。了解每一阶段重要学者的学术成果和渊源,可以看出每一时代研究的重点和路线,清楚地认识学者治学的经过。(3)指每一个时代的学术风尚。了解每一时代的学术风尚,有助于了解每个时代学者学术历程形成的缘故及其成就的时代背景。掌握学术提高的路径有两种技巧:一是熟读史书中有关《艺文志》或《经籍志》等目录文献。例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这些史志除了著录当代人的著作外,还著录前代人的著作。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史志的类目及文献,了解每一时代的著作及当时的学术风尚。二是熟读记述学者传记或学术渊源的书籍。记述学者传记一般收录在史书中的《儒林传’里面;介绍学者学术渊源的书籍,有刘元卿作的《诸儒学案》、冯从吾作的《元儒考略》、黄宗羲作的《宋元学案》及《明儒学案》,徐光启作的《清儒学案》,江藩作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及《国朝宋学渊源记》等。从这些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学者的学术渊源,以了解某一学派、某一时代的学术提高经过。例如,《明儒学案》是一部体系拓展资料和记述明代学术想法提高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明儒学案》把明代各派的学术渊源、学者传记和学术宗旨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部体系完整的学术想法史巨著。

(三)要具备起码的古代文化常识

国学经典涉及的人、事、物非常多,进修国学经典,需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主要包括古代天文、历法、地理、乐律、礼俗、宗法、职官、科举、姓名、宫室、饮食、衣着、车马等方面的智慧。只有掌握一定古代文化常识,才能更好地读懂国学经典;只有具备丰盛的古代文化智慧,才能在国学经典的进修中登堂入室、左右逢源。比如在古籍中,就有许多文献是涉及天文智慧的,如果不了解起码的古代天文智慧,就很难对古籍有较透彻的了解。例如,李白《蜀道难’里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两句诗,苏轼《前赤壁赋’里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其中“参”、“井”、“斗牛”,虽然书上作了解释,但学生们仍然不甚清楚。这就需要掌握古代天文中有关“星区分野”的智慧。《史记·天官书》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可见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大众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说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也有反过来说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根据二十八星宿与十二州国分野表,我们可知,“扪参历井”不仅写出了蜀道的高峻艰险,而且说明了其位置。同样,“斗牛”二星也表明了赤壁所在地。掌握了这些文化常识后,在阅读王勃《滕王阁序》开头四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据表就可查知“翼轸”二星是楚地分野,滕王阁在南昌,南昌汉时属豫章郡,战国时属楚地。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已经注意到后世读书人缺乏天文智慧的状况。他小编认为‘日知录’里面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四)要学会使用工具书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修国学经典,必须熟悉常用工具书的体例和用法。工具书为我们准备了各方面的基本智慧或资料线索,可供读书治学随时查阅。要充分发挥工具书的效能,就要勤翻勤查。所谓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善于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难题的能力。中文工具书的种类很多,根据编制目的、收录内容和功能用途,一般可分为字典词典、类书政书、年鉴手册、书目索引、表谱图录等几类。其中类书是辑录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句的工具书;政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有些类似专科性类书;年鉴汇编一年内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手册汇编某一方面经常查考的文献资料;书目著录图书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等项目的目录;索引揭示文献内容出处,提供文献查考线索;表谱包括年表、历表和其他表谱,是供查考历史年月日、历史大事、人物生卒年以及职官、地理之沿革;图录包括地图和其他图录。对于国学经典中不认识的字词,我们可以借助字典词典去解决;利用类书、政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等工具书,能帮助我们从纷纭复杂的名物制度和典故资料中,找到某个名物典故资料。因此,掌握工具书是阅读国学经典必备的条件。

怎样才能更好使用工具书呢?我们认为必须注意做到下面内容几点:一是要了解工具书的编制体例。二是要熟悉工具书的查检技巧。三是要了解同类工具书的异同。四是要随时掌握新的工具书与新信息。五是要对工具书的解释作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信从。我国工具书编纂的历史悠久,如果从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和最早的词典《尔雅》算起,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工具书的编纂都是服从于一定的目的,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着某个社会提高阶段的大众的认识。因此,工具书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例如《说文解字》解释“三”字说:“天地人之道也”。解释“王”字说:“天下所归往也”。解释“神”字说:“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这些都反映了汉代人的觉悟。它可以使我们对汉代大众的认识有所了解,但不能搬用到今天的生活中,更不能认为这样解释是正确的。随着社会的提高,大众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新编的工具书较之古代编的工具书,有了很大的提高,字(词)义的解释不仅科学,而且通俗。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利用新编的有关工具书。工具书往往只能为我们解决疑难难题提出些参考意见或线索,真正难题解决,还要靠自己利用工具书提供的材料,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分析。随着进修水平的提高,我们运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也一定会提高。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