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寒泉典故出自哪里 梅岭寒泉诗句描写什么生肖

一、梅岭寒泉典故?

出自《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意思是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在南昌市西郊30公里,有一处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所在——梅岭。梅岭在江南最大的“飞来峰”上,因西汉梅福于此修道而得名,素有“小庐山”之称。

梅岭西临鄱阳湖,北与庐山对峙,方圆150平方公里,是著名的避暑胜地,也是中国古典音律和道教净明宗的发源地。可春赏十里火红杜鹃,夏迎百丈仙台凉风,秋品千峰野果琼浆,冬揽万山玉树银花。

二、哪些名菜有历史典故?

都不是原创,我纯搬运汇总。而且由于历史典故往往出自于民间相传,无法考证真诚性,请死理性派不要较真

多图预警!

—————————————-

东坡肉

这个还需要介绍典故吗??

麻婆豆腐

  四川传统名菜,始创于清同冶初年,当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一陈兴盛饭铺,主厨掌灶的是店主陈春富之妻陈刘氏。她用鲜豆腐,牛肉末,辣椒、花椒、豆瓣酱等烧制而成。她烹制的豆腐,麻、辣、烫、嫩,味美可口,特别受人欢迎,大众越吃越上瘾,名声渐传开,因她脸上有几颗麻子,故传称为麻婆豆腐。从此名扬全国。

叫化鸡

  江苏常熟名菜,又称黄泥煨鸡。相传明末清初时,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偶得一鸡,苦无炊具、调料,无奈,宰杀去脏后,带毛涂泥,放入柴火堆中煨烤,熟后敲去泥壳,鸡毛随壳而脱,香气四溢。适逢隐居在虞山的大学士钱牧斋路过,试尝,觉其味特殊,归家命其家人稍加调味如法炮制,更感鲜美。此后,遂成为名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回锅肉

  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当时行为多是先白煮,再爆炒。清末时成都有位姓凌的翰林,因宦途失意退隐家居,潜心研究烹饪。他将原煮后炒的回锅肉改为先将猪肉去腥码味,以隔水容器密封的技巧蒸熟后再煎炒成菜。由于早蒸至熟,减少了可溶性蛋白质的损失,保持了肉质的浓郁鲜香,原味不失,色泽红亮。自此,名噪锦城的早蒸回锅肉便流传开来。

龙井虾仁

传说,龙井虾仁与乾隆皇帝有关。一次乾隆下江南游杭州,他身着便服,遨游西湖。时值清明,当他来到龙井茶乡时,天忽下大雨,只得就近在一位村姑家避雨,村姑好客,让坐泡茶。茶用新采的龙井,炭火烧制的山泉所沏,乾隆饮到如此香馥味醇的好茶,喜出望外,便想要带一点回去品尝,可又不好开口,更不愿暴露身份,便趁村姑不注意,抓了一把,藏于便服内的龙袍里。待雨过天晴告别村姑,继续游山玩水,直到日落,口渴肠饥,在西湖边一家小酒肆入座,点了几许菜,其中一只是炒虾仁。点好菜后他忽然想起带来的龙井茶叶,便想泡来解渴。于是他一边叫店小二,一边撩起便服取茶。小二接茶时见乾隆的龙袍,吓了一跳,赶紧跑进厨房面告掌勺的店主。店主正在炒虾仁,一听圣上驾到,极为恐慌,忙中出错,竟将小二拿进来的龙井茶叶当葱段撒在炒好的虾仁中。谁知这盘菜端到干隆面前,清香扑鼻,尝了一口,顿觉鲜嫩可口,再看盘中之菜,只见龙井翠绿欲滴,虾仁白嫩晶莹,禁不住连声称赞,“好菜!好菜!”

  从此这盘忙中出错的菜,经数代烹调高手不断拓展资料完善,正式定名为龙井虾仁,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馔佳肴。

神仙鸭子

  这是孔府的一个传统名菜,相传始于孔子七十四代孙孔繁坡时期,在孔繁坡任山西同

州知府时,府内厨师以鸭子出骨,加调料入碗加盖,上笼蒸制而成,肉质酥烂,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孔繁坡品尝后,觉得此菜制法与众不同,上笼蒸制以点香三炷烧尽为度,滋味鲆美美胜于它菜,故取名为神仙鸭子。

佛跳墙

  福建名菜,现已成为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菜,闽菜中的佛跳墙是由海参,鲍鱼,干贝,鱼翅,鸡,猪蹄筋,羊肘,鸽蛋等18种原料用酒坛煨制而成。特点是味道鲜醇,质地软嫩,入口即化,食后余香显著。

  清代,福州官钱局宴请布政使周莲,席间一道菜是用几种海产品及鸡,鸭,羊肘,蹄爪,鸽蛋等煨制而成,极为可口。周莲命衙厨郑春发进修仿制,郑登门求教后,并改进工艺,多用海鲜,使此菜愈加鲜美。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开办聚春园菜馆,在一次文人聚会时送上此菜,初名福寿全,乍一启封,浓香夺坛而出,食者纷纷叫好,有人即兴赋诗云。“坛启荤菜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遂由众人公议将此菜改名佛跳墙。百余年来风靡省内外,享誉港澳。

孔府一品锅

  一品锅之名源于孔府,是由皇帝赐名的一款孔府名菜,其后代承袭衍圣公,在明、清两代封爵为“当朝一品”官衔。乾隆皇帝赐孔府《满汉全席》银餐具中最大的一件,称当朝一品锅。另外还有一种圆形不分隔的一口锅,名曰 “ 钟鼎一口品锅 ” 。后来的一品锅,因放入的锅料不同,又有燕菜一品锅、鱼翅一品锅、海参一品锅、什锦、素锅等。

红烧大裙翅

  鱼翅是鲨鱼鳍的干制品。大裙翅取自大鲨鱼的全鳍。粤菜的大裙翅分作三围,鱼背近头部的前鳍称头围;近尾部的后鳍称二围;尾端的尾鳍称三围。裙翅是鱼翅中之上品。在高质量海味中,鱼翅入馔的是最晚的。明代刘若愚的<明宫史>有记,但较含糊“先帝最喜用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共烩一处,名曰‘三事’恒喜用焉。”这里所说的鲨鱼筋,可能就是鱼翅。<潜确类书>里也有类似记载“湖鲨青色,背上有沙鳍。泡去外皮,有丝作脍,莹若银丝。”清代,袁枚以其正名列入 <随园食单.海鲜单>,此后一直身价百倍,而登大宾之筵,享誉内外。清光绪拔贡南海人胡子晋著有<广州竹枝词>云“由来好食广州称。菜式家家别样矜。鱼翅干烧银六十,人人休说贵联升。”并附注云“干烧鱼翅每贵碗六十元。联升在(广州)西门卫边街,乃著名之老酒楼,然近日如南关之南园,西关之漠觞,惠爱路之玉醪春,亦脍人口也。”本世纪三十年代,广州大三元酒家以红烧大裙翅闻名,售价也达六十大洋。主制此菜的名师吴銮乃有翅王之称。

八仙过海闹罗汉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庆寿宴时的第一道名菜,从汉初到清末,历代的许多皇帝都亲临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过七次,至于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为众多,因而孔府设宴招待特别频繁,孔宴闻名四海,八仙过海闹罗汉,便是孔府名菜其中一个,它选料齐全,制作精细,口味丰盛,盛器别致,该菜取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鸡、芦笋、火腿等十几种原料为主,以鸡作为“罗汉”,其中八种主料为“八仙”,故名为八仙过海闹罗汉此菜一上席随即开锣唱戏,一面品尝美味,一面听戏,特别热闹。

一卵孵双凤

  一卵孵双凤又名西瓜鸡,为孔府名厨首创,用西瓜制菜始于清宫,孔府此菜是用西瓜和雏鸡加干贝、口蘑等配料烹制而成,其口味清鲜,营养丰盛,颇有特色,孔令贻品尝后极为先赞赏,便问厨师此菜何名?厨师答西瓜鸡,孔令贻认为该菜制法别致,滋味鲜美,但名称不雅,后来他就将此菜更名为一卵孵双凤,即以西瓜为卵,两鸡为凤,从此该菜便成为孔府菜中的上品。

三、成语「鹬蚌相争」有何历史典故?

战国末期,各个堵侯国之间经常相互攻伐,战火不断。有一年,赵国又准备起兵攻打燕国。为了避免这场战乱,燕国的谋士苏代奉命去拜见赵惠王,向他陈述利害,劝说他不要进攻燕国。苏代给赵惠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正在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一下子就啄住了河蚌的肉。河蚌一痛,连忙用力把蚌壳合紧,将鹬鸟的尖嘴紧紧的夹住了。就这样它俩互相争持,它俩争斗的精疲力竭了,被渔翁轻易地把它们都捉住了。

苏代讲完后,对赵惠王说:“如果赵国去攻伐燕国,燕国竭力抵抗,双方必然相持不下。这样,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那样坐收其利。因此请大王认真考虑再做伐燕国的决定。”赵惠王听了苏代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收回了攻打燕国的命令。

四、和的历史典故?

“和”是中文词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于和谐、和平等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格和历史意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关于“和”的历史典故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典故是“周公摄政”的故事。据传说,周公是周朝第一位国王周武王的弟弟,他在周武王去世后被封为摄政王,辅助年幼的周成王管理民族。周公摄政期间,他创造了司法用语“刑名如可畏”,即应从轻判罚,以示宽宏之仁,并制定一系列其他政治改革和职官制度。在他的领导下,周朝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富裕快乐,全球和平。这个故事中的“和”与和平、和谐密切相关,成为中国文化中“和”的美妙诠释。

除了这些之后,历史上还有不少与“和”相关的典故或故事,如《诗经’里面的“和”、“国誉卫和赵”、“黄真伯养覆舟瓠”等,都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和谐、圆满、和平等美妙概念的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是高度崇尚的价格观,被视为一种理想情形和目标,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其中一个。现今,“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提高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魏县有何历史典故?

魏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涌现出名垂史册的军事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等,而且还哺育出众多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他们仅载入县志的就有87人。  春秋时期重义轻财的卫国大夫仲孙于奚;  西汉位比三公,德比屈原的司隶校尉盖宽侥;  三国忠心事主,宁死不屈,固守邺城的袁绍谋士审配;  南北朝宋辅国将军申恬,梁勇决善战的智武将军兰钦;  北魏尚书右丞相,征虏将军曹世表;  北周公侯、尚书右仆射、骠骑大将军申微;  唐太宗时期太子监国、中书令杜正伦,郯国公张公谨,治水专家、大理寺卿姜师度,第一个测量子午线的天文学家张遂

六、衡阳有何历史典故?

话说公元1673年,吴三桂由于不满康熙撤藩,联合耿精忠、尚可喜等手握重兵的藩臣,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挥军进入两广、湖南等省,史称“三藩之乱”。吴三桂率兵自云南沿桂湘道攻至衡阳,并北进湘潭长沙一线,以衡阳知府衙门为“行殿”,指挥各路军马北上,但清兵很快在长江沿线迎头击败了吴三桂的精锐。后方的吴三桂为了稳定军心、民心,也为了一尝当皇帝的瘾,于1678年2月大势已去之时,匆忙在衡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改衡州(即今天的衡阳)为定天府,自称“大周皇帝”。还赶建了宫殿95间,象征九五之尊。据说,吴三桂的登基大典因准备得比较仓促,一时找不到足够的明黄色的琉璃瓦建设宫殿,而转用涂了颜料的瓦片凑数。不料,那天突降大雨,瓦上的颜料被冲刷掉,污水落在众人身上染花衣服鞋子。登基大典,成为闹剧。

七、恒山有何历史典故?

恒山是中国五岳其中一个,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名山其中一个。恒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盛的文化底蕴,下面内容是一些与恒山相关的历史典故:

《山海经’里面记载:恒山是东方的岳山,被誉为“东岳”,与中国其他四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并称为“五岳”。

佛教传说: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在恒山修行,并留下了许多佛教文化遗迹。恒山上有许多古刹和寺庙,如恒山寺、福严寺等,成为了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历史战役:在中国历史上,恒山曾多次成为军事重镇。例如,在明朝时期,恒山曾是抵御北方蒙古族入侵的重要防线。

文学典故:恒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恒山记》就以恒山为背景,描绘了恒山的壮丽景色和佛教文化。

传说故事:恒山也有一些传说和民间故事与之相关。例如,有关恒山的传说故事《恒山之战》讲述了一个关于勇壮和智慧的故事。这些历史典故和传说使得恒山成为了中国文化和信仰的重要象征其中一个,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八、沈阳有何历史典故?

古时候沈阳原叫候城,传说候城居民中有一位少年,他为人善良,忠厚老实,并且特别勤勉。他每天早起晚归在山上打柴,柴打多了就主动送给有困难的人家。

有一天他正砍柴,忽然听到凄厉的叫声,急忙向传来叫声的路线一看,只见有一只恶狼正在瞪着大眼睛追赶一只小羚羊,小羚羊跑着跑着被草丛中的萝藤给缠住了,怎样用力也跳不出来。眼看恶狼要扑来,这位心地善良的少年飞跑过去,冲着恶狼举起柴刀就劈,恶狼被砍下了一只耳朵,嚎叫着逃跑了。

少年把小羚羊从荆藤里解救出来并对小羚羊说:“小家伙,往后可要小心点,快回家吧!”小羚羊像明白他说的话,站在对面望着他不肯离去。他看小羚羊不走,举手拍一下羊头说:“走吧!”自己背着柴回家了。

之后,少年照旧每天去砍柴。一天,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他又听到羚羊的叫声,抬头一看,一只大羚羊和两只小羚羊正对着太阳鸣叫。他以为又有何野兽要残害这些温驯的羚羊,可四处一看,却何也没发现,便没过去惊动这三只羚羊。

在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在树林里遇到的那三只羚羊,老羚羊感谢他,还说这里的人善良,一定会得到好报。他惊奇地问羚羊:“你怎样会说话?”老羚羊像没听到他说的话,领着两只小羚羊向林中奔去了。他急着大喊:“你怎样会说话?”一下子就急醒了,他觉得这事稀奇,就把这个梦和救小羚羊的事同家里人讲了,慢慢地全城人就都知道了。

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奇。说也奇怪,打那以后,这个地方连续几年风调雨顺。有人就附会:三只羚羊向太阳叫是“三羊开泰”,吉祥之兆,并说羚羊是“神羊”,还提出把候城改称“神羊城”,慢慢地候城就被民间公认的“神羊城”取代了。

由于“神羊”与沈阳谐音,以后因在沈水北设了沈阳卫,也就把“神羊城”叫沈阳城了。

九、淮安有何历史典故?

1.丁集有个浪石村,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经过此处遇雷暴雨淋湿了衣服,等太阳出来了把衣服晾在一块石头人,淮阴人把晾读浪,因此叫浪石

2.渔沟有个骡马街,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下榻渔沟,由于蚊子多,乾隆很烦躁,呵骂蚊子死远点,接着骡马街的蚊子就比别的地方少很多

3.渔沟跟三树交界有一条砂碱堆又称隋炀堆,再不抢救就快绝迹了,据说是当年隋炀帝到江南游玩,京杭运河由闸口向西不通,一般都是舍舟登陆,只有隋炀帝还要坐船,地方官员为乌纱帽用小米铺在官道上,把放在上面用民夫拉着往前走

4.渔沟杨庙过去小学所在地过去是个庙宇,庙门前有口古井,据说古时候有个小和尚凌晨去挑水,离奇失踪了,井旁只剩下扁担和水桶,后来一直闹鬼,没办法庙里把井填了

十、浔江有何历史典故?

浔江泗洲岛上,有座青山庙。 庙里奉祀的是唐朝五相侯王徐懋功、魏征、程咬金、秦叔宝、尉迟恭(俗称五位朝官菩萨)。据史书记载,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巡察梧州,问民间疾苦,施朝廷恩泽。尉迟恭在梧州的行踪,方志没有记载,或许他踏上过泗洲呢。不管怎样,对尉迟恭等有功之臣的崇拜,体现了泗洲人崇尚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