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望蜀典故简介 得陇望蜀历史典故? 得陇望蜀说的是谁的故事

一、得陇望蜀历史典故?

得陇望蜀,原意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贪得无厌。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据《三国演义》记载:三国时期,汉中太守张鲁想自立为“汉宁王”。魏武王曹操知道后,气愤极了,于是领兵四十多万前去征讨。曹操手下谋士、名将不计其数,所以一路上过关斩将,非常顺利地打到了汉中。眼看着城池就要被攻下,但是城中将士万众一心,攻打了很长时间,仍没有成效。

  长史荀攸献计:“张鲁手下有一个贪官,名叫杨松,若给予一些金银,再让他为内应,肯定能够把城攻下。”曹操便依计而行,结果真的把张鲁打败了。打了胜仗后,将士们都很高兴,主簿司马懿献计:“起奏大王,今汉中已平,然尚有刘备、诸葛亮虎居两川,倘领兵来犯,吾势危矣。今我军心正齐、锐气正胜,不若趁两川民心未稳,领我得胜之兵讨之,一举可定也。此计甚妙,唯大王察之。”

  曹操说:“卿此言差矣,刘备雄才,诸葛亮之智,兼有两川之地,民心已服,羽翼已成矣,急切不可下。再者,西蜀之路崎岖不平,若胜则可,若败,吾军一无可逃矣!”顿了一下又说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中也有一段关于得陇望蜀的记载:刘秀打败了王莽,便自立为皇帝。当时,大将军岑彭曾领兵跟随刘秀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得刘秀的赏识。

二、得陇望蜀典故?

东汉初年,隗嚣(ao)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立为王,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

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今属甘肃省),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

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

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34;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34;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

后来&34;既平陇,复望蜀&34;就演变为成语&34;得陇望蜀&34;,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既是褒义词,又是贬义词。

三、得陇望蜀的典故?

得陇望蜀,原意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贪得无厌。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据《三国演义》记载:三国时期,汉中太守张鲁想自立为“汉宁王”。魏武王曹操知道后,气愤极了,于是领兵四十多万前去征讨。曹操手下谋士、名将不计其数,所以一路上过关斩将,非常顺利地打到了汉中。眼看着城池就要被攻下,但是城中将士万众一心,攻打了很长时间,仍没有成效。

  长史荀攸献计:“张鲁手下有一个贪官,名叫杨松,若给予一些金银,再让他为内应,肯定能够把城攻下。”曹操便依计而行,结果真的把张鲁打败了。打了胜仗后,将士们都很高兴,主簿司马懿献计:“起奏大王,今汉中已平,然尚有刘备、诸葛亮虎居两川,倘领兵来犯,吾势危矣。今我军心正齐、锐气正胜,不若趁两川民心未稳,领我得胜之兵讨之,一举可定也。此计甚妙,唯大王察之。”

  曹操说:“卿此言差矣,刘备雄才,诸葛亮之智,兼有两川之地,民心已服,羽翼已成矣,急切不可下。再者,西蜀之路崎岖不平,若胜则可,若败,吾军一无可逃矣!”顿了一下又说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中也有一段关于得陇望蜀的记载:刘秀打败了王莽,便自立为皇帝。当时,大将军岑彭曾领兵跟随刘秀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得刘秀的赏识。

四、得陇望蜀典故100字

得陇望蜀典故100字

得陇望蜀,这句成语源自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而富有智慧的典故。在中国古代,陇右和蜀地都是非常富饶的地方,因此人们常常有得了陇右地的财富就希望再得到蜀地的意愿。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中国。那时,曾国和楚国是两个强大的国家,彼此互相争斗,经常爆发战争。曾国的国王听说楚国的蜀地非常富饶,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往楚国寻求蜀地的财富。

使者来到楚国,向楚国国王诉说曾国国王的心愿。楚国国王得知此事后,想到曾国的陇右地也很富饶,于是他回答说:“既然曾国想得到蜀地的财富,我也想得到陇右的财富。”

国王的回答使使者十分尴尬,因为陇右地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财富。可是国王的回答却意味深长,他是想通过这句话告诉曾国国王“得陇望蜀”的欲望是不可满足的。

得陇望蜀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应用,用来形容人们贪得无厌、欲望无止境的心态。它告诉我们人类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总是想得到更多,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和收获。

在现代社会中,得陇望蜀的现象依然存在。人们总是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财富和更好的生活条件。这种欲望驱使着人们不断努力,但同时也带来了焦虑、压力和不满足感。

在职场中,得陇望蜀往往体现在人们对晋升和加薪的渴望。一个人得到晋升后,很快又会期待更高的职位;一个人得到加薪后,很快又会觉得自己的薪水不够。这种欲望让人们无法真正享受和满足于自己的成就。

在经济方面,得陇望蜀则表现出人们对财富的贪婪。无论一个人有多少财富,都很难满足于当前的财富状况。人们总是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和追求来获得更多的财富。

然而,得陇望蜀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它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如果没有欲望,人类可能就停滞不前,无法创造出许多现代科技和发展。

所以,在适度的范围内,得陇望蜀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如果欲望过于强烈,就会带来贪婪和不满足感,让人们陷入焦虑和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在追求欲望的同时保持理性和平衡。我们要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成就和财富,多一些满足和感恩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得陇望蜀这个典故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它告诉我们欲望是无止境的,只有保持适度和平衡,才能真正拥有幸福和满足感。

五、得陇望蜀是怎样的典故?

得陇望蜀的成语,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出自《后汉书·岑彭传》。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俗语: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近义词: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六、得陇望蜀的三国典故?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公元214年,曹操对汉献帝发动了最后的一击:废后,伏皇后被废,曹操之女曹节为后。这是除了废帝之外对汉室最大的打击了,汉献帝默默地看着皇后被拖出去却没有忠臣响应,他自己明白下一步就是自己退位了。

而曹操此时假借南征的名义,从邺城出军,七月出军,走了五个月,才从邺城走道孟津(从河南省北部走到河南省西部)。很明显不是为了南征,是为了躲开宫廷里的那些肮脏事,把黑锅甩给手下。

差不多在半路上,曹操接到了刘备平定蜀中的消息。这可能也是曹操走的慢的原因之一。因为蜀中平定,刘备不是守成之辈,必定图谋出川北伐,汉中可谓是曹刘下一步的必争之地。而蜀中叛乱两年,刘备还需要时间来整顿内政、准备兵粮,现在是曹操先下手为强的大好时机。孟津这个地方既是黄河渡口,又在洛阳边上,是从中原往关中的主要通道。曹操不慌不忙地停下南征的打算,在孟津做了调整,过了年。

215年三月,曹操率军十万,进攻汉中张鲁。

1.汉中归降

民间讨论军事,有一种很受欢迎又很受鄙夷的“军事三段论”:A比B强,B比C强,那么A比C强。对口则大受欢迎,不对口则受鄙夷。但如果这三者年代相近,那么这对比性还是很强的。对比张鲁—刘璋—刘备—曹操这条食物链,怎么看自己都不可能击败曹操。于是张鲁准备投降,但张鲁的弟弟张卫坚持抵抗,带军前往阳平关修筑工事坚守。

张鲁统治汉中二十年,对于民生功大于过

曹操从没去过汉中,只知道汉中地理利于防御,所以走陈仓大道,进击河池。河池是氐人的聚居地,当地人曾帮助马超叛乱,于是氐酋窦茂起兵反抗,被曹操攻灭。曹操问降将和凉州人,汉中好不好打。这些人没有进攻过汉中,但张鲁曾出过兵,被夏侯渊一顿胖揍,于是回复曹操:“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

曹操放心地进军,等到阳平关下一看,张鲁据阳平关和山顶为连营,山又近又陡峭。曹操叹息:“他人商度,少如人意。”直到如今只能强攻山上,伤亡很大,粮草转运不及时,快吃完了。无奈之下,曹操准备撤军。曹操连夜派夏侯惇、许褚通知山上的前军撤退,结果扯下来的前军晚上迷路了,误入张卫的大营,张卫大营大乱。当时辛毘、主刘晔等也在,发现战机,夏侯惇还不信,自己一看,大喜,赶紧通知曹操连夜进军。当晚阳平关失守。

这里史书还有一种记载,并非曹操军迷路,而是某天晚上,山上的一群麋鹿,冲进了张卫军营,导致营啸大乱。不管如何,张卫的运气真是背到家了。

张鲁听到前线兵败,立刻要投降,谋士阎圃劝说:“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与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张鲁就往巴中撤退,当时手下想烧毁城中辎重钱粮,被张鲁阻止:“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得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

曹操攻下汉中,看到仓储都没被破坏,顿时明白了张鲁的意思,派人安慰招降。此时曹操离刘备很近了,再往南就是剑阁,也是刘备入川的老路。蜀中人心未定,听到曹丞相来了,军心大乱,经常有人来投降,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司马懿劝曹操进军:“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克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刘晔也劝曹操进军:“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曹操推脱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等到七天后,曹操改了主意,问刘晔,我想打了,现在还能打吗?刘晔回答:“今已小定,未可击也。”于是曹操放弃进攻蜀中。

七、得陇望蜀什么生肖?

得得陇望蜀应该是得龙望鼠,生肖应该是鼠。我的知道得陇望蜀的含意就是说这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这样的人当今社会确实为数不少。有句老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然而事实是越想得到的东西偏偏得不到,事与愿违。因此,世人要适可而止,保持知足者常乐的心态。

八、灵隐寺历史典故?

你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之一。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九、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个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十、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问题,治病救人,被人们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