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论语十二章课文及注释?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 ,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 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⑥逾(yú):越过,超过。 ⑦矩(jú):规矩,规范。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 i),有害。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 堪:忍受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 (《雍也》)
注释: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②者:代词,……的人。
③好 (hào):喜欢,爱好。 ④乐(lè):以……为乐趣。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 指热水。 ②肱(gōng):胳膊。 ③于:对,对于。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 ②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①笃(dǔ):忠实,坚守。 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③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中表现孔子以学为乐的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论语十二章哪些是学习态度
论语十二章是学习态度的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名言。第一句话是警惕人们要自省,要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的并且学习别人的优点,第二句话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第三句话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论语三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里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述而》
2、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子罕》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为政》
4、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7、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论语中的十个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不亦乐乎: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仁人志士:原指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言必有中: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
论语十章里颜回的贤表现在哪里
颜回的贤表现在: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颜回的贤表现为安贫乐道的精神,不会每天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粗茶淡饭亦可以乐在其中。
论语十则中孔子自谦的语句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十则里而。为。焉的意思
论语中多次出现而,为,焉。具体意思如下:
一、“而”的释义有:
1、“学而时习之“ 中的而,释义: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
2、“人不知而不愠“ 中的而,释义: 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3、“温故而知新“ 中的而,释义:连词,表顺承关系,然后。
二、“为”的释义有: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为,释义:动词,就是。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为,释义:动词,作为,当做,做。
<
论语十则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东汉名臣杨震身处异乡,靠教书为生,后到州里任职。一次,老相识王密送他十两黄金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再三劝杨震收下,却被严词拒绝。从此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的故事成为美谈。
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改。”
汉末年,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地上有块金子,管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论语十则做人要严于律己的句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看见贤人要像他们学习,看见不贤的人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和他们相似的问题。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里仁》篇,其内容和思想和为人处世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语录的合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