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是谁是哪个国家的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是哪一位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是谁?

作者是肖洛霍夫。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1905—1984年) 当代最著名的苏联作家之一,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世界声誉的文学巨匠。

1905年5月24日生于顿河流域克鲁日林村的一个商店职员家庭。肖洛霍夫出生和长期居住在顿河流域,非常熟悉顿河哥萨克的风俗习惯。

1918年当他在中学读四年级时,因国内战争开始而辍学。不久,就投身革命。1920—1921年担任卡尔金镇革命委员会办事员,并参加了武装征粮队,经常在草原上同匪帮作战。

1923年参加了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小组“青年近卫军”。1926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同年返回故乡,从事专业创作。

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首推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这部小说从1926年开始创作,用了1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巨著。小说共分四部八卷,它以中农哥萨克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命运和他一家人的遭遇为中心,描写了1912—1922年间顿河哥萨克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

它是一部反映顿河哥萨克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生活、探讨哥萨克悲剧命运的长篇史诗。自作品问世以来,它已被翻译成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文字,”成为当代世界文学中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

1965年(60岁),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4年(64岁),肖洛霍夫在他的出生地克鲁齐林诺村去世。

1999年,“顿河”手稿被发现存于其密友库达绍夫的远亲家中。后总统普京下令财政部筹款,以50万美元购得,目前珍藏于“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2005年命名为“肖洛霍夫年”。

在中国的影响力

肖洛霍夫是位享有世界声誉的苏联作家,其作品在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静静的顿河》第一部在苏联出版后,第二年鲁迅先生便约请贺非翻译,并亲自校订,还撰写了后记。1931年,《静静的顿河》中译本作为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从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几乎每发表一部,都很快介绍到中国来。尤其是《一个人的遭遇》在《真理报》上刚一刊出,当月就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两个不同的译本,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和《译文》上发表。这在中国翻译史上是难寻之事。

在周立波、丁玲、柳青、刘绍棠、陈忠实等现当代作家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肖洛霍夫的影响因子”,它宛如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静静地流淌在中国作家的创作血液中。

延伸阅读

静静的顿河大致情节?

《静静的顿河》主要讲述了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格里高利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

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格里高利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

为什么要批判静静的顿河?

批判《静静的顿河》是因为作者萧洛霍夫用绞刑场面来表达他或一群人对红色政权的极端痛恨。书中男主角哥利高里的老岳父不肯交一点点什么税钱,和几个同样不肯交钱的农民被红色政权处死了。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描绘了1912年至1922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顿河两岸哥萨克人在这10年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独特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人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漩涡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力的悲剧命运。

静静的顿河如今属于哪里?

属于俄罗斯。

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所以故事主要以前苏联时期为主。顿河当时是苏联的内河,现在主要干流都在俄罗斯,只有一部分支流流经乌克兰。所以不能说静静的顿河的故事发生在乌克兰,应该是顿河流域更准确。《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

《静静的顿河》是讲什么的?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926~1940年。小说一开始便描写了英姿勃勃的19岁青年葛利高里,他热情淳朴,坦率真诚,既奔涌着哥萨克人桀骜不驯的情愫,又保持着勤劳善良的天性。总之哥萨克所具有的一切优点和弱点,在他身上都体现得最充分、最深刻。他在严酷的阶级斗争中始终处于冲突的焦点:他同各种社会力量及其代表人物,无论是白匪军官、反动将军、布尔什维克、革命哥萨克,都发生了冲突。他从一个营垒投入另一个营垒,反反复复,企图寻找正确道路而终不可得。他的道路典型地表现了哥萨克在革命转变中曲折的悲剧性的历史道路。小说中的另一人物阿克西妮亚,写得极其生动形象,痛苦的童年、无爱的婚姻、悲惨的遭遇,这些都激起她追求自由幸福、冲破宗法制牢笼的勇气,但终于没能找到正确的生活道路,而是把全部的爱都寄托在葛利高里身上,成为他的罪行的牺牲品。小说气势磅礴,场面宏伟,着笔细腻,雄浑的战争描写和日常生活场面互相转换,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刻画彼此衬托,开创了悲剧史诗的艺术风格,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静静的顿河译制片?

电影《静静的顿河》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著名长篇小说,影片共分三部,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

刻画了格里高利和其情妇阿克西尼娅等众多人物,描绘了多色调的场景,多侧面多层次的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同时也表现了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灭亡的命运。这部史诗式的长篇巨著一问世便立即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重视,荣获了斯大林奖金,并获得1958年全苏电影节一等奖和最佳导演奖、1958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和1960年美国导演工会最佳改编影片荣誉奖。

静静的顿河,到底是在讲什么?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葛利高里,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葛利高里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

《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在不到五年内,葛利高里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

静静的顿河是谁的作品?

《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蕭洛霍夫的作品。

该作品展示了1912年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一一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动荡生活,广泛地反映了哥萨克的风土人情,哥萨克各个阶层的变化。广大哥萨克在复杂的历史转折关头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卷入历史事件强大旋涡中的主人翁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

该作品场景宏伟,画面生动;气势雄浑的战争和革命场面与细腻的日常生活场面相互转换;风景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彼此衬托;众多人物及其命运在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中得到了深刻表现。

艺术成就也很突出。整个作品四部八卷,结构庞大复杂,但大而严谨,杂而不乱。情节发展腾挪跌宕,故事演变曲折自然,头绪纷繁且线条分明。最明显的特点是真实事件与艺术虚构的结合,采用粗犷浓烈与深微细腻交替使用的手法,真实的再现了俄国历史大转变时代的脉搏。故事叙述中,引用了许多民歌民谣,大篇幅描绘了自然风光和乡土风情,达到了烘托人物的效果。语言清新明快,技巧多样,实为上品佳作。

该作品先后受到高尔基、罗曼罗兰、鲁迅等世界知名作家的高度赞扬,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196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