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管理的概念
制度管理是指用制度管理组织。它包括1.指导性和约束性。制度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明确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因此,制度有指导性和约束性的特点。2.鞭策性和激励性。制度有时就张贴或悬挂在工作现场,随时鞭策和激励着人员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3.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延伸阅读
制度性管理原则
1.让当事人参与的原则
让当事人参与制度的制定是制定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这个制度是针对整个组织的,就要尽量使组织的全体成员都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来,如果只是针对某个工作流程而制定的制度,则需要请相关的成员参与进来。一般的做法是由起草人经过认真调查之后,起草制度的草案,将该草案公布于众,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修改,并由起草人收集意见进行修改。对于重点的当事人,起草人要个别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做认真的记录和总结。
要注意的是在收集到的意见中,会有80%的意见是重复的或不可行的(对这些意见要向提出人做耐心地解释),只有20%的意见真正有作用。但这种让当事人参与讨论制度的形式不可缺少,因为这种参与的形式比参与的结果更加重要。
虽然让当事人参与会让制定制度变得复杂,但却会对今后制度的执行减少很多障碍。人本能地会对约束他的东西产生反感,而制度恰恰是约束人的东西。让成员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来,可以减少这种反感,因为人都不会讨厌自己的劳动成果。
2.简明扼要的原则
制度是针对所有当事人的,所以制度本身的语言描述应该尽可能简明、扼要、易懂,并且不产生歧义,让所有的当事人都可以轻松地理解。另外,制度不必非常缜密和完备,首先,因为这样会损害制度的简明性和易懂性,不利于制度的执行;其次,每位成员都对制度有基于常识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常识性的东西并不必在制度中面面俱到。
3.不求完善但求公正的原则
在制定新制度时,很难做到一次性制定得非常完善。随着组织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可能还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充实。制定制度是为了执行,所以制度一定要适合组织。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不合理而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些不应该影响制度的公正执行。比起制度的完善性,成员往往更加关心执行制度的公正性,所以对于制度的制定者来说,应该比关心完善性更加关心执行的公正性。
4.系统和配套的原则
制度要全面、系统和配套,基本章程,各种条例、规章、办法要构成一个内在一致、相互配套的体系。同时,要保证制度的一贯性,不能前后矛盾、漏洞百出,避免发生相互重复、要求不一的情况,同时要避免疏漏,要形成一个完善、封闭的系统。
5.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是制定制度必须遵守的重要原则。制定制度要从组织的实际出发,根据组织的构成内容、工作对象、管理协调的需要,充分反映各项组织活动的规律性,体现组织的特点,保证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切忌追求时髦,流于形式。
制定制度时的注意要点
1.广泛征求意见,让制度被更多人理解接受
2.制度要简明扼要,切忌过于繁杂
3.制度制定必须以公平公正为原则
4.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制度
5.制度必须具有可执行性
6.制度必须有利于员工工作的开展
6.重视员工的工作习惯的原则
懒惰是人的一大天性,没有人会主动更改自己熟悉的工作方式,所以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认真分析现有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习惯。在达到目标的原则上,要尽可能地继承原有的流程和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日后制度的执行。
7.以需要为依据的原则
制度的制定要以需要为依据,即制度的制定要从需要出发,而不是为制度而制度。需要是一项制度制定与否的唯一标准,制定不必要的制度,反而会扰乱组织的正常活动。如有些非正式行为规范或习惯能很好发挥作用,就没有必要制定类似内容的行为规范,以免伤害员工的自尊心和工作热情。
8.具有先进性的原则
制度是一个组织的“骨架”,先进的制度有利于组织的正常运营,因此,制定制度一定要从调查研究入手,总结本组织的经验,同时吸收其他组织的先进经验,引进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保证制度的先进性。
9.采取措施、改造习惯的原则
新制度的执行过程就是改变成员工作习惯的过程。管理者应该很清楚地认识到该制度的执行会带来哪些工作习惯的改变,这种改变成员是否可以接受,接受的程度是多少。根据具体情况,管理者必须采取一些辅助措施来加强对员工工作习惯的改变,比如在新制度执行时,进行制度培训,或进行频繁地抽查和监督等。
10.具有操作性的原则
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失去了制定制度的意义。要想使制度易于操作,最好在制度中明确操作方法。另外,要写明制度的原则,这样便于对特殊情况进行处理(最好能规定出解释权的归属部门)。
制度管理模式名词解释
制度管理模式(Institutionalized Management) 是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企业实现法治的具体表现。
制度管理模式是由德国管理学家马科斯·韦伯提出。制度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就是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要求从领导班子抓起,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标准,必须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快速导航
特征类型内容实质优越性价值积极影响文化建设消极影响方法
内涵
以制度规范为基本手段协调企业组织集体协作行为的管理方式,就是制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是由德国管理学家马科斯。韦伯提出。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1]
特征
1、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对每个岗位的权力和责任进行了明确并制度化。
2、按照各机构、各层次不同职位权力的大小,确定其在企业的地位,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指挥链或等级系统,并以制度形式巩固下来。
3、以文字形式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的应有素质、能力等要求,根据通过正式途径来挑选组织中所有的成员。
4、在实行制度管理的企业中,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5、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时有三个特点:一是因事设人;二是每个管理者均拥有执行自己职能所必要的权力;三是管理人员所拥有的权力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6、管理者的职务是管理者的职业,他有固定的报酬,具有按资历、才干晋升的机会,他会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某个人。
类型
1、企业基本制度
是企业的“宪法”,包括企业的法律财产所有形式、企业章程、董事会组织、高层管理组织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2、管理制度
是对企业管理各个基本方面规定的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
3、技术规范
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
4、业务规范
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大量存在并反复出现,又具有科学处理办法的事务所做的作业处理规定。
5、个人行为规范
是所有对个人行为起制约作用的制度规范。
内容
企业制度化管理的内容
(1)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目标
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企业整体优化。企业整体优化的内涵包括企业内各种有形资源的优化、企业内各种无形资源的优化、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配置优化。[2]
高效的企业行政管理的精髓在于科学、合理的制度机制的形成。它的形成规范了处于机制中的各类人员的行为模式。在这种制度体制下,行政管理者普遍会采取有益于企业和自身的行为,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转。企业整体优化是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的根本条件。[2]
(2)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对象
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和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行为。企业行为是企业确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总和。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制定规范作为企业行为的准则是非常必要的。从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决策体系到具体的财务、人事、机关行政都需要以制度规范作为行为的标准。企业行为需要以规范为准则,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行为也需要以规范作为准则。[2]
(3)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手段
企业行政制度化管理的手段是由各种形式的制度规范组成的制度体系。要实施制度化管理,必须用有效的手段。为了约束和引导分散在企业行政各个岗位、各种职务上的管理者的行为,就需要制定各种岗位职务规范;为了协调与控制处于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岗位上的管理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就需要制定各种环节规范;为了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子系统的管理职能,建立健全管理网络,就需要制定各种专业管理规范;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企业的动态运行,强化企业的综合管理,保证企业运行与企业目标一致,就需要制定包括由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三种规范形式组成的总体控制规范。
制度管理法具有的特点是
1权威性。管理制度由具有权威的管理部门制定,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强制约束力,一旦形成,不得随意修改和违犯;
2完整性。一个组织的管理制度,必须包含所有执行事项,不能有所遗漏,如发现或新的执行事项产生,应相应的制定管理制度,确保所有事项“有法可依”;
3排它性。某种管理原则或管理方法一旦形成制度,与之相抵触的其他做法均不能实行;特定范围内的普遍适用性。各种管理制度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所有同类事情,均需按此制度办理;
4可执行性。组织所设置的管理制度,必须是可执行的,不能偏离组织本身事务,成为一纸空文;
5相对稳定性。管理制度一旦制定,在一般时间内不能轻易变更,否则无法保证其权威性。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当现行制度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时,又需要及时修订。
6社会属性。因而,社会主义的管理制度总是为维护全体劳动者的利益而制定的。
7公平公正性。管理制度在组织力对每一个角色都是平等的,任何人不得在管理制度之外。
制度管理的制度的写法是什么
(一)标题。制度的标题主要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以适用对象和文种构成,如《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另一种是以单位名称、适用对象、文种构成,如《××大学校产管理制度》、《××市工业局廉政制度》。(二)正文。制度的正文有多种写法,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情况:引言、条文、结语式,通篇条文式,多层条文式。1.引言、条文、结语式先写一段引言,主要用来阐述制定制度的根据、目的、意义、适用范围等,然后将有关规定一一分条列出,最后再写一段结语,强调执行中的注意事项。2.通篇条文式将全部内容都列入条文,包括开头部分的根据、目的、意义,主体部分的种种规定,结尾部分的执行要求等,逐条表达,形式整齐。3.多层条文式这种写法适用于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制度,特点是将全文分为多层序码,篇下分项、项下分条、条下分款。如某省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用“一、二、三……”来表示大项,用“(一)、(二)、(三)……”来表示大项下的条,用“1、2、3、……”来表示条下的款。(三)制发单位和日期。如有必要,可在标题下方正中加括号注明制发单位名称和日期,其位置也可以在正文之下,相当于公文落款的地方。
制度和管理区别
具体有以下的区别:
1、管理制度是长久性的文件,也是企业(团体)规范化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所针对的是整个集体的,是对所有人的行为规范。
2、管理办法则是临时性的文件,只针某件事情或某个部门出台的临时性或短暂的管理办法。通过长时间验证后,有可能转化成为制度,也有可以取消。它针对的是对部分人或某个部门的行为规范。
3、管理制度是要求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也可以说管理办法是制度的一种。
4、在文件内容上,管理办法定的是责权,即谁负责干什么事情。管理制度说的是流程,前后步骤应该怎么配合,完成目的。
5、管理制度并不是只限于经济,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人们依靠制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管理办法是公司行政主管部门对贯彻执行某一法令、条例或进行某项工作的方法、步骤、措施等,提出具体规定的法规性文件。
制度管理的五个步骤
1、先培训。
先让员工清楚的知道制度的内容,违反制度的处罚,员工才能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才知道制度的严肃性。
2、试运行。
给新制度一个试运行期。一方面是检查制度的完善性和可执行性。另一方面是给员工一个适应期,给犯错的员工,一个改过的机会。
3、抓典型。
4、反复抓。
制度的推行切忌虎头蛇尾,或是时松时紧,否则制度和管理的权威性会受损,员工的行为也会出现反复。
5、善变通。
制度执行中特例的情况一定会出现,做好变通的准备,掌握变通的技巧也是必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