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过秦论》的原文)

六国论全文?

六国论

作者: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4)。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过秦论原文和译文?

出自汉朝贾谊《过秦论》。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六国论是必修几的课文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的课文,《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

苏教版为凤凰国标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时下,苏教版教材除了在江苏本地使用外,在山西、安徽、陕西、广东等地均有使用,小学均为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与人教版一样使用较广。

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用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一想(或念及)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六国论选自什么

《六国论》 选自《嘉佑集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古今异义及通假字

《六国论》古今异义及通假字:

古今异义:

1、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量。今义: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智力:古义:智谋与力量。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5、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6、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通假字:

1、厌:“厌”通“餍”,满足。<

六国论属于什么文体

《六国论》属于议论文体。《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选自作者是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

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

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

六国论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1、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

2、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

3、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

4、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5、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六国论中谈到了燕国灭亡的原因

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燕赵之君,始有远略,甫姬颠肯郯厩奠询订墨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祸患。

六国论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有:

1、例证法

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2、引论证

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对比论证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的作者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苏洵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