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种文字
中国目前共有27种文字;
据统计,除了汉字之外,其他55个民族中,有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如壮、布依、纳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颇、土家等,他们的文字由新中国人民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
使用两种以上文字的民族则有傣族、苗族、蒙古族和纳西族。所以中国共有27种文字,而经常使用的,只有几种而已。
延伸阅读
中国文字有哪两种
中国文字不止两种。
1、汉字。(以前注音曾经用类似日本假名的方式注音,新华字典上还有这种注音。现在使用拉丁字母注音)
2、蒙文。(竖着写的老蒙文,主要使用地区在内蒙古。蒙古国使用另一种拼音字母。),在内蒙古等蒙古族地区使用。
3、壮文。(指现代壮文,拼音文字,很年轻的文字,不到一百年。传统壮字,少数传统艺人在用。)。在广西存在。
4、藏文。(使用印度字母的文字。)西藏到处可见。
5、满文。(满族文字,没多少人认得了)。东北?
6、维文。维吾尔族文字。
7、彝文。彝族文字。是成熟的象形文字。在四川云南分布广泛。
8、东巴文。纳西族文字。是原始的较有体系的象形文字。
9、水书。水族文字。是原始的象形文字。
中国文字种类
1、象形:
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如今的造型。
2、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等等。
自大一点就是“臭”,“富”有田的人,“穷”靠用“力”打工,“贱”的繁体是“贱”,右边两个“戈”,为钱而争斗,自然是“贱”。
3、形声: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
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4、会意: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
“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5、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
6、假借:此法简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
中国史上演变出了多少种文字
只有一种文字——汉字
汉字的演变史非常悠久,几乎可以追述到八千年前至今,依次是贾湖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甲骨文——秦篆——秦隶——楷书——行书和草书——宋体——简化字仿宋体
最早是图画文字,商朝以前的原始人类已经开始使用图像和符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意思,最早出现有考证的是,来源于我国八千多年前的“贾湖刻符”。接接便是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陶符”和距今五千多年的“青墩刻符”其功能可分为三种:表意、戳记、计数,而这也成了我国早期文字的发展。
除此之外,在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遗址文化和距今五千多年的青墩遗址上,考古学者们还发现了我国最初的数字刻符,慢慢地还有已经连字成句的记录出现。在这之后出现的甲骨文可以算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中的一个小高峰,这时候我国已经从原始社会发展成了奴隶社会,人们会把一些特殊的文字刻在动物的骨头和乌龟的甲壳上,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发现了大约五千多种甲骨文,但能解读出来的不过才五分之一,甲骨文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对我国的文化传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后秦始皇统一文字,随着这种政策的展开,象形文字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一种被成为“秦篆”的文字在全国流行起来。但是因为这种字体笔画繁多,写起来很麻烦,于是民间有些人为了图方便,就慢慢开始自创一些简便字体。这种字体将“秦篆”由圆变方,由曲变直,还分列出了最早的偏旁部首,被称为“秦隶”。
到了汉朝,大家结合“秦隶”和“秦篆”的特点,发明了另一种文字——汉隶,把文字简便化。
晋时,在我国著名书法大师王献之父子的启发下,楷书出现在了历史上,它使我国的文字结构基本固定了,但同时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
唐朝,行书和草书也先后流行起来,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没有草书的奔放,也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但因为它的灵活性,也成为了最常用的一种字体。
宋时,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由雕版印刷改成了活字印刷,宋体字也因此出现,它是由楷书进化而来,又分胖瘦之别,但都讲究横细竖粗,方正规整,显得十分的古朴和端庄,和我国的文化底蕴完美切合。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64年,我国又扩大了汉字简化的范围和字数,成就了今天的简化汉字也可以说是仿宋体。
汉字由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秦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为小篆,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就是今天所用的字体。
中国现有文字
中国文字包括多种文字,大致可分为汉字类和少数民族文字两大类。
汉字: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延续至今仍为全球华人广泛使用的文字。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8种。
少数民族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多,有的少数民族使用多种文字,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主要分为西夏文、彝文、东巴文、水书、藏文、蒙古文、女真文、满文、维吾尔文等。
中国的古文字
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小篆等。
1、金文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2、籀文
籀文(zhòuwén)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又称籀文或”大篆”、”籀书”。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3、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4、石鼓文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 ,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5、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