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初中生心理疏导五步法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强化法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例 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讲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教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教师请教,教师就要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如此反复,这个学生就能学会主 动向教师请教的行为方式。

2

/5

二、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可以在当事人身上 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例如, 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辅导老师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与他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 笼中的猫,进一步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

系统脱敏法的三个步骤

第一、进行全身放松训练;

第二、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

第三、 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3

/5

三、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4

/5

四、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也称为求助者中心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由罗杰斯所倡导,这种咨询方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人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

5

/5

五、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

ABC 理论是理性—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是受他们对事件的知觉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是取决于事件的本身,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或他对自己所说的话所致,合理的 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人有许多非理性的观念, 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关怀和体贴等。该理论强调认知的重要性。

不合理的观念有三个特征:

1.绝对化: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关怀和体贴等;

2.过分概括:这是一

延伸阅读

什么是心理辅导

答:心理辅导,从汉字表意上看是指帮助与指导。心理辅导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对生活适应困难或心理失常者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之改正不良习惯,端正态度,重塑人格,从而恢复健康的人生。心理辅导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对青少年的辅导来看,在辅导历程中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根据其自身的条件、能力、兴趣、经验、需求等,建立有利于个人与社会的生活目标,在教育职业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上,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与能力,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活适应。

或者是说:心理辅导是指一种新型的见识性的人际关系。

中学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能够良好的适应。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 并能够去解决学生普遍和个别的心理问题,因此所谓心理辅导就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作为心理援助的一种方式或技术,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或方式。

心理辅导课中运用的引导技术包括

一、倾听

有效倾听贯穿于心理课堂的全过程。在导入阶段,教师的积极倾听可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关注、尊重的团体氛围的形成。在活动、讨论阶段,教师的有效倾听,可以进一步增加团体的信任感、凝聚力,催化学生的自我开放,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自我探索与反思。在结束阶段,教师的有效倾听,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提炼、总结、反思。

所谓倾听是指全神贯注地听学生讲话,关注点并非放在学生说错的地方。不仅要倾听学生讲话的内容,还要关注学生表达时的体态、手势、语调和其他的特殊习惯,觉察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体验,并给于适当地反馈。

真正的倾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身体的倾听,一是心理的倾听:

1、身体的倾听,具体技术包括:

1)开放的身体姿态。不要交叉双臂,不要抱胸。

2)身体微微倾向发言者。

3)适当的目光接触,目光注视的范围以人的面庞为宜,可以是眼睛、鼻子、两侧面颊。注意不要长时间地注视学生,这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可以间断性的把目光从对方身上自然地离开一会儿,再很快回来。如果发现对方有意避开目光接触,那就不要与其有目光接触,可以用其他的身体语言表达对发言者的关注。但注意眼神不要游移。

4)专注性的点头。点头是表示对学生观点的认同,或者是表达“我听懂了”、“请再继续”的意思。

5)恰当的面部表情。教师要始终紧跟学生分享时的情感变化。一般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应始终是微笑、友好而放松的。当学生话题比较沉重,心情比较低落时,教师要调整面部表情传达安抚或同情之意。

2、心理的倾听。

心理课堂上,有时学生会出现“话中有话”的情况,有时还会“心口不一”。此时,教师就需要额外留意学生闪烁不定的目光,皱眉,或两手局促地交叉等非言语信息。

二、复述

复述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对方说过的话,而是以清晰、明确、更恰当的方式重新描述学生所传递的信息。 复述时,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尽可能用学生可理解的,自己的话来表述,目的是传达自己对学生所述内容的理解。

2、复述要在学生发言中关键、重要的部分进行,不能过多、机械。

3、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你是说……”、“你觉得……”等话语充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也称自我开放,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将自己过去的或现在的经历、体会、感受和同学进行分享,以协助同学从中得到启示。恰当的自我表露会使学生感到教师亲近、平等,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团体氛围,使学生愿意放下防卫,开放自己。

教师在自我表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表露的时机要恰当。不要过早,一般是在团体安全氛围已经建立,学生情绪已基本融入课堂氛围之后,教师进行自我表露。如果过早,会显得很突兀,会让学生觉得尴尬,破坏团体氛围。最好引导学生先进行自我表露。当学生进行讨论分享时抓不住重点或不知所措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度的自我表露。

2、表露的内容要与讨论的主题有关,有时,教师表露时,会不由自主地牵扯进很多与主题无关的故事,需要教师及时发现,返回主题。

3、内容要适当,不能太多。心理课的主角是学生,教师表露是为了引导学生,如若教师表露太多,不仅占用了课堂大多的时间,而且容易使自己成为主角,这在心理课堂上就反客为主了。

4、自我表露的程度不宜太深。在某些问题的探讨上,教师要注意程度,触及一些隐私和创伤,会造成学生的心理伤害。因此教师在自我表露时要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以免情绪失控而挫伤团体动力。

5、自我表露时只是叙述自己的故事,阐明对问题的感觉、想法和反应,绝不能出现批评、指责学生的情况。如:“……我当时心情也很糟糕,但没有像你那样……”,再如:“……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就不断鼓励自己……”这些说法都应该避免。

四、澄清

澄清又称明朗化、具体化,是指当学生表达模糊不清或太过笼统时,教师帮助其重新整理,使之更清楚、更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澄清技术可应用于活动进程的任何阶段。

应注意的问题:

1、当学生的叙述中有一个以上含糊不清的地方,教师要选择关键性的部分,进行聚焦式提问,让其做具体细节的描述,以帮助其明确自己的思想和问题的本质。

2、教师可以借助发问、复述和通过其他成员来实现澄清的目的。

3、教师可以使用“何人、何时、何地、发生什么事情、如何发生的、有何感觉、有何想法”等问题,协助学生更清楚具体的描述问题。

4、教师在使用发问方式进行澄清时,一次最好只提出一个问题,以免问题堆积使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更加混乱。

五、面质

面质是指当学生在思想、感觉、行为等方面出现矛盾和不一致时,应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对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面质并不是教师告诉学生做错了什么事,也不是教师向学生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而是向学生直接指出其存在的混乱不清、自相矛盾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如:“你在发言时说,要爱每一个人,可为什么老师最后让你们拥抱一下身边的同学表达你们对他的爱时,你却不这样做,能说说吗?”

面质虽不是批评、指责,但在团体中,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如果运用不当,会使学生感受到打击和威胁,因此,教师在面质时应注意:

1、面质要具体和正确,对面质的行为和不一致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详细说明。

2、面质对事不对人。要针对学生此时此刻,不翻旧账,不给学生贴标签,不对学生人格做评价。

3、面质必须是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团体氛围之后才可能进行。因为面质会迫使学生面对原本逃避的想法、情绪和行为,可能会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因此,必须是在良好的团体氛围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4、面质必须建立在对成员有足够的的了解和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出现的矛盾来进行。避免教师个人主观的推论和猜测,更不能借此机会惩罚学生。所以对于班主任兼心理老师来说可以使用,如果是刚开始上心理课的老师尽量少用此辅导技术。

5、面质要点到为止。心理课堂上的面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觉察,不可能当场彻底解决学生的实质性问题。因此,教师切记穷追不舍,在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触动后,要及时回到整个课堂的思路上来。

六、截断

截断是指教师以非惩罚性的方式终止学生的讨论,以使团体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的技巧。

截断技术一般在以下情境中使用:

1、当个别学生出现漫谈行为时。在讨论分享时,可能会有个别学生漫无边际的现象,占用其他同学的分享时间,这是教师需要加以阻断。如:“A同学,你先停一下,看看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2、当出现离题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加以阻断。如:“请允许我打断一下,我想我们已经离开今天讨论的主题了,我们应该重新回到正题上,那就是……”或者说:“A同学,你停一下,想想我们现在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3、当学生谈话的内容不正确或出现伤害性语言时。如:“A同学,我必须打断你。在我们的团体中,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的说话,给与理解”。

4、当学生之间发生争执时。有时在讨论时,学生会发生激烈的争执。此时,教师要及时加以阻断。一般采用这样一些方法:邀请比较冷静的学生讨论这个主题;明示情绪激动的学生稍微冷静一下,可以继续讨论,但要放慢语速,调整语气;教师要展现出来平静的态度,予以示范。

5、当发现有同学抢话或代替别人说时,教师要及时阻断。如:“当别人谈话时,不要随意打断,请他继续说下去”或者:“A同学,请允许我打断你的话,你是否发现你总是在替别人说话?”

叛逆青少年心理辅导

1、面对叛逆的青少年,家长的情绪首先要冷静,不要急躁。对于有问题的孩子千万不能就是操之过急,要分析孩子的问题所在,要理解孩子,站着孩子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2、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再去和孩子沟通,不能过早的否定孩子对某一个问题的见解,更不能絮絮叨叨的批评指责。要容许他们犯错,帮助孩子总结失败的教训,在挫折成长。

3、多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世界上没有坏孩子,也不要因为孩子顽皮和成绩不理想就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所有坏孩子的“坏”都是有原因的,只要我们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多站在孩子角度,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爱,对孩子的逆反要冷静面对,以柔克刚,终能制胜。

4、帮助孩子去做自我评价,帮助孩子正确客观的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成绩、劳动态度、刻苦程度等。能够客观的自我认识,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自己。

5、要多商量、少命令,比如该做作业了,告诉他到时间了是不是该做作业了。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很尊重他,这样才能愿意听话。

6、要发现孩子的长处,家长与孩子最大的矛盾就是学习。即使孩子学习不好,也要看到孩子还有很多的长处,而不要只是抱怨,更不要指责。

7、尊重他们的隐私,给予自由。这个年纪的孩子会有自己的秘密,不会再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情况。这个很正常,作为成年人,作为父母应当理解。此时可以邀请他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物以类聚,人与群分。从他的交友中,你就能了解孩子现在的状态。

8、接受孩子的成长变化。不仅是身高上变化,更过是心理上的变化。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非常在乎自己衣着打扮,以及同龄人对自己的看法。家长老师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他们。时尚的打扮并不代表他就在学坏,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变化。

9、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树立孩子的价值观。青春期的孩子会有一段迷茫期,在这段时期孩子会有一种茫然而恐惧的心理,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与以前不同了,马上就要成年了,既有对未来的迷茫又有对未来的恐惧,这时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这里就需要父母来合理的引导孩子,为孩子解惑,让孩子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快速走出自己的青春迷茫期。

心理疏导的方法有几种

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倾听、共情、暗示、宣泄,具体如下:

1、倾听:倾听是指认真、耐心的听别人说话,可以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全神贯注,并且诱导他们说出更多的心事,鼓励说出自己的一些秘密。

2、共情:共情也就是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共情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人理解。

3、暗示:暗示的方法就是暗示别人有力量,鼓励积极的面对问题,从而让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增加自信。

4、宣泄:可以使用宣泄的方法,也就是鼓励他人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感受,比如表达悲伤、愤怒或者让他们痛痛快快的哭一场。

心理辅导包括哪些内容呢

1学习辅导:学习辅导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情绪与学习习惯进行训练与辅导。

2人格辅导:这是指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的自我调试,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沟通,以及群体协作技能进行辅导。

3生活辅导:主要是通过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日常生活技能辅导。

4生涯辅导:生涯辅导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活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