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意义 西安事变意义重大吗?

12月12日有何纪念意义

12月12日是西安事变纪念日,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诫蒋介石改变攮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国产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施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延安会议的内容与意义

延安会议内容:

讨论西安事变后共产党的任务;通过了张国焘严重错误的决议。

一是从3月23日至26日,讨论西安事变与国民党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听取并讨论通过了张闻天、毛泽东的两个报告。张闻天作讨论的结论。

二是从3月27日至31日,讨论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张国焘在会上检讨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是路线错误,是退却逃跑的错误,是反党反中央的错误”,但在一些具体错误事实上,却又加以狡辩,拒不认错。会上,毛泽东、张闻天、凯丰、朱德、彭德怀等30多人发言,揭发与批判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

张闻天作会议讲话,代表党中央建议,暂不向张国焘作组织结论,因为在估计到张国焘错误的重大性质之后,也思考到他在党内的历史,并已最初承认错误。为了挽救张本人,向他改正错误的机会与时间。和会大多数人同意党中央的这一建议。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错误的决议》,指出张国焘错误的性质与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延安会议为第二次国共合作与全民族对日作战做了重要预备,同时对于彻底清算张国焘的错误,肃清张国焘路线在党内与军内的影响,教学全党全军,非常是红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西安事变有何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1.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与平化解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2.西安事变是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西安事变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壮大了革命力量。

4.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同时它也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让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简述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结果与历史意义

一、背景: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蒋介石抗日。

二、结果

1936年12月24日,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5日,蒋介石最后获取释放,事件得以与平化解。

三、历史意义

1.西安事变及其与平化解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2.西安事变发生及与平化解,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最初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产战争走给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3.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和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取了合法生存和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与核心地位

西安事变的现实意义

处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西安事变的目的 结果影响

西安事变目的: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张学良与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与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与平化解。

西安事变的与平化解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预备了必备的前提,成为由国产战争走给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2西安事变历史意义有哪些

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和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取了合法生存和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与核心地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