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英|此心光明,欲辨忘言。

昨日同门好闺蜜寄来的两本书,
她言这两本书籍给她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助益,
也望对我心力有所加持。
所谓冬日知心暖,
正如是。
在茫茫人海之中,
有一个可以这样低声询问心事的人是多大的幸事。
看到《西藏生死书》,
忽然想起了赖声川导演的《如梦之梦》。
那年坐在莲花池第一排,
近距离看到胡歌经历车祸后容颜,
依然清秀,
但难掩沧桑,
尚处于人生低谷期,
看着甚是我见犹怜。
春春台词念白功底甚好,始惊。
这是一个关于轮回的话剧,
所有的演员都在演绎多生多世,
我们池中人也跟着360度的转了又转。
那时的我只知赖导为了这部戏,
翻了很多遍的《西藏生死书》。
很多很多年过去了,
想起来也恍若隔世。
现实中我们也跟着太多莫名的人事物转了又转,
时间也转了又转,
戏里戏外分不清。
虽不曾真正经历生死,
可对大多人而言,
心却饱经了沧桑。
梦参老和尚曾说过,
“除了病痛以外,
你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价值观带来的,
并不真实存在。”
如果活得够久一点,
遭遇的幸与不幸再丰富再多一些。
就会发现所谓的痛苦也不仅仅是价值观带来的,
更多的痛苦是认知带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明明知道了许多道理,
却依然活不好这一生,
也过不好这个当下。
见过不少人,
从仁义道德到往生极乐。
不管懂还是不懂,
真懂还是假懂。
都没有关系,
因为每个人都习惯了在道德的至高点上满足我执。
对弱者好言相劝,加以人生提点,
又一个释迦摩尼再来,
弱者自该感恩戴德,
五体投地,
三拜九叩。
圣者所言极是了,
只是不知圣者心中有否也有自省?
省了,
过得明白吗?
明白了,
所求终不遂人愿,怨吗?
海枯终见底,
人死不知心。
所谓修行也好,
逆风改命也好,
都是一个不断杀死过往自我的过程。
亲手把自己一步一步击碎,
一步一步瓦解。
以为这样就是最痛苦了吗?
当然不是。
痛苦的或许是你付出了所有的努力,
尝试了所有的办法,
依然求出无期,枉费心机。
十次,百次,千次,万次,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反正大家都疲了,
轮回么,
不就是死了再来,死了再来,
只要不厌,
不欺场不输阵自当奉陪到底。
也许当你所谓信仰都崩溃的时候,
你才会有一点点看清,
但也就这么一点点,
稍稍看清什么才是你原来的自己。
人一旦悟透了,
就会变得沉默。
不是丧失了与人相处的能力,
而是失去了与人逢场作戏的兴趣。
此心光明,
欲辩忘言。
巴菲特说,
市场永远是不合理的,
否则我一贫如洗。
后来你才发现,
原来不仅市场不合理,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合理的。
倒是有一条公认的游戏规则,
那便是这世间本无什么是非对错,
只有你强我弱。
明明你我都知道,
我们不过是亿万年宇宙中的转瞬即逝。
但是能造作,能挣扎,能矫情,
为什么不折磨自己呢?
明明是为了想活得更好,
活着活着却变成了无有是处。
就像很多人一直在寻找所谓生命的意义,
那么如果有人告诉你,
生命本无意义,
可还是要努力好好活下去。
相信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性。
应该理解生命必然的选择之后,
淡淡的无奈,淡淡的遗憾与惆怅。
贾平凹先生在《自在独行》有这么一段话,
让我心生敬畏。
“所以世界上的事,
认真不对,
不认真更不对,
执着不对,
一切视做空也不对,
平平常常,
自自然然,
如上山拜佛,
见佛像了就磕头,
磕了头,
佛像还是佛像,
你还是你,
生活之累就该少了下来。”
一一庚子年冬月廿二十六
慧英娑婆纪

话剧《如梦之梦》剧情简介:
故事发靭于《西藏生死书》第 269页,叙述一位医学院刚毕业的学生第一天到医院上班,结果病房中五位病人,当天死了四位。这位医生恐慌的发现,她多年来在学校的训练和所学的技能,完全没有教她如何面对死亡的这一刻。她只能站在一边,当一个无助的旁观者。医生的表妹告诉她,西藏密宗有一种「自他交换」的方法,可以帮助濒临死亡的病人,如果做不成,也可以倾听病人叙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也会对病人有很大的帮助。医生花很多时间接近濒临死亡的「五号病人」,让他说出他的故事,从他的故事进入其他角色:五号病人的妻子、来自大陆的江红、上海年近百岁的奇女子顾香兰、法国领事亨利伯爵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梦……于是角色的今生、过去的前世及死亡交织在一起,幻化成生命的旅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