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上的加拿大学校(下)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作者 向素珍
2020.9.

往期回顾
?华西坝上的加拿大学校(上)

(二)华西坝上的洋娃娃
这些加拿大人完全融入四川普通人的生活,在这里安家、学习、工作,在古老的川西平原生儿育女。
在成都、灌县、峨眉山,或是重庆、自贡、乐山……随着一声声婴儿的啼哭,一个个“洋娃娃”呱呱坠地。这些洋娃娃一出生,就注定与中国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他们的第一语言——中文,来自他们的中国厨师和保姆;他们在箩筐、背篓和木制小摇车里渐渐长大;他们与中国娃娃一起做游戏、玩泥巴、滑滑梯;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与他们朝夕相伴的“大娘”是他们另一意义上的“母亲”。“中国母亲”淳朴善良的品质影响了他们一生。
在四川出生的孩子:

快乐的童年:
(三)华西加拿大学校的建立与发展
申请建校:
图片说明:华西理事会成员(拍摄于1912或1913年)
随着这些孩子的渐渐长大,上学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了他们面前。他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将孩子送回加拿大或者外地读书,这就意味着他们将与子女长期分离;二是在本地建立一所学校,让孩子就近入学。
20 世纪初,在重庆南岸一个叫“鸭儿凼”的地方建立了一所规模不大的学校,共有2名教师:Miss Hunt 及 Miss Jones。1905年,有5位在成都的孩子被送到重庆念书,他们是:启尔德的长子启真道(Leslie G. Kilborn)和长女黄素芳(Constance Kilborn)、文幼章(James G. Endicott)和他的妹妹Enid Endicott 和Mary Endicott。
图片说明:重庆“鸭儿凼”的加拿大学校(拍摄于1900年代)
这所位于重庆的学校远远不能满足于逐渐长大的孩子们的就学,而且离成都很远,交通又极为不便。
1903年,加拿大卫理公会开始认真考虑在四川的加拿大人子女的教育问题。同年,华西理事会向妇女传教会申请派出适合的女教师。理事会计划仅建立小学而非寄宿学校。
1904年,华西理事会强烈建议并敦促在成都开办一所寄宿学校。
1907年,教会总理事会批准了代表团考察后的提议,要求华西理事会在成都详细考察建立一所寄宿学校所需要的成本、收入及可行性。
1908 年,华西理事会建议在成都选址,开办寄宿学校,并希望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建一栋楼作为教师公寓以及能容纳 40 名学生的学生宿舍。
1908 年秋天,教会总理事会派出女教师乐娜·珂尔(Lelah Ker)前往四川。乐娜·珂尔于1909 年3月5日到达成都。
“CS学校”在成都四圣祠街正式开学:
图片说明:1909年,华西加拿大学校成立时的校址和第一任校长乐娜·珂尔(Lelah Ker)
1909年3月9日,华西加拿大学校在成都四圣祠街一座平房正式开学,共有五个学生:四个加拿大人,一个美国人。这五人包括后来成为著名国际和平使者、中国人民的好友的文幼章(James G.Endicott)和他的兄弟。学校被命名为:Canadian School,简称“CS”,中文即加拿大学校。在此读书的学生则称自己为“CS孩子”。学校只招收12岁以下的孩子入学。乐娜·珂尔(Lelah Ker)女士成为第一任校长。(拍摄于1909年)
图片说明:当时的部分教职人员 (拍摄于1910年代)
学校的教学理念:让教育真正成为实现塑造个性这一生活的最高目标。
学校的设施相当简陋。校舍、黑板、粉笔、课本、写字板、钢笔、纸或铅笔无一配备。于是, 教堂后面的房间被征用作教室,从幼儿园借来了黑板,从教会出版社买来了铅笔、纸和中国粉笔,任何能用作教材的东西都被用于教学中。
1910年9月,有3名女生成为寄宿生。此时,校舍已难以容纳日益增多的学生,继而扩大到四圣祠教堂的中国牧师家。随后又将街对面的一间中式建筑(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所在地)作为华西加拿大学校的第二教学用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停课,学生随父母撤离。
1912年学校复课,学生陆续返回学校。
华西坝上的新校址:
图片说明:华西加拿大学校大楼奠基照片(拍摄于1915年)
1915年12月17日,华西加拿大学校新校址在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内奠基。校长乐娜·珂尔(Lelah Ker)在致辞中说:“我们渴望在城外获得新土地。孩子们想要播种他们自己的种子并守护它们成长;他们想要体育馆;他们想要足够的空间尽情游戏;他们想要宽敞的教室,这样每次起立的时候才不会踩到身边同学的脚或者碰到身边同学的胳膊肘;他们想要宽阔的校园,这样,想来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生活的堂表兄弟姐妹都能如愿以偿。”
1918年3月11日,新学校主体大楼竣工,只有主楼,没有副楼。同年9月11日搬入新校,迎来了华西加拿大学校发展的崭新时代。启希贤(Gifford Kilborn)博士负责组织学校的搬迁工作,并担任第一任舍监和学校的运营管理。此时已有近100名在册学生。
图片说明:1918年竣工的学校大楼主体(拍摄于1918年)
1919年,设立高中部一事被提上议程,但因条件暂不具备没有招生。
1920年,北楼建成,一年以后南楼竣工,1926年秋天西楼投入使用。学校拥有了新的教室、公寓、餐厅和礼堂。
图片说明:最后建成的CS学校新楼(拍摄于1926年)
图片说明:学校小礼堂(拍摄于1926年)
图片说明:华西协合大学分布图,其中35#为华西加拿大学校(此图片已经邓长春老师同意使用)
1922年,第一届高中部正式招生,共招收了8名学生。
图片说明:1922年在华西协合大学行政管理楼举办加拿大学校成果展,参观展览后的华西加拿大学校学生在行政楼的阶梯上合影(拍摄于1922年)
1926年秋天,原计划招生120人。此时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万县事件”。受此影响,学校停止招生,学生陆续随父母撤离。
1927年春,全体师生撤离。
1928年秋天,一小部分华西加拿大学校学生回到四川,由于人数太少,这些学生集中在成都四圣祠街教会出版社旁的一间房里上课。
图片说明:这张图标明了历年在成都四圣祠街加拿大学校的位置(拍摄于1928年)
1929年,越来越多的家庭陆续返回成都。学校开始迁回华西校园正式上课。
1939年春天,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华西加拿大学校从成都暂时迁往峨眉山继续上课。同年秋天,学校迁往四川省仁寿县。
1943年,由于经费无力支撑,加拿大学校在仁寿度过四年后关闭,部分学生前往印度伍德斯托克学校(Woodstock School)就读,少数留在四川,多数学生则回到了加拿大。
1947年秋天,华西加拿大学校重新开学,学生陆续返校复课。
1949年秋天,学校学生的数量已减至10人,学生们搬到了新腾出来的、位于大学校园里的斯廷森(Stinson)家里上课。
1950年7月,加拿大学校正式关闭。1952年,所有的华西加拿大学校孩子随同他们的父母离开中国回到他们的祖国。从此结束了他们的中国生涯。
(四)成长的阶梯
华西加拿大学校门前有一个特殊的台阶。这个台阶伴随着这些洋娃娃成长的脚步,记录着他们成长过程中一个个难忘的故事,延续着他们一百多年来割舍不断的中国情。如今,他们已变成一个个耄耋老人,其中不少已经作古,但只要一有回成都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回到华西坝,回到他们人生起飞的地方,在盛满他们欢声笑语的台阶上寻找童年的记忆,留下也许是他们在华西坝最后的身影。
图片说明:1918年搬进华西加拿大学校新校址的师生合影
图片说明:1924年华西加拿大学校师生合影
图片说明:1925年华西加拿大学校师生合影
图片说明:1926年华西加拿大学校高中部师生合影
图片说明:1930年华西加拿大师生合影
图片说明:1932年的华西加拿大学校师生合影
图片说明:1932 年高中一年级13班学生与校长黄思礼(Lewis Walmsley)先生合影
图片说明:1934年华西加拿大学校师生合影
图片说明:1936年华西加拿大学校师生合影
图片说明:1936年春,华西加拿大学校高中生合影
图片说明:1939年,迁往仁寿前部分华西加拿大学校师生合影
图片说明:1948年春天,华西加拿大学校学生演出后合影,这是最后一个班级
图片说明:2008年4月初,参加完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大洋彼岸的中国情怀——来自加拿大的珍藏照片世纪展开幕式后回到成都,4位华西加拿大学校孩子在留下他们太多童年记忆的华西加拿大学校的阶梯前留影
图片说明:2010年5月,“CS孩子”带着他们的子女应邀参加大邑县新场展览后回到华西坝在加拿大学校阶梯前合影。(从左至右)
文字说明:2013年,米玉士的3个孙女在翻新中的华西加拿大学校楼前合影,她们的妈妈、姨妈和舅舅曾经在这里上学
图片说明:2016年11月,十六位华西加拿大学校孩子和他们的后代再次回到华西坝,参加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开幕典礼,在承载着百年中加友谊史的阶梯上留下永恒的瞬间
2019年6月,已是著名国际友人、教育家、人类学家、北京外国语大荣誉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荣誉博士的伊莎白,在104岁高龄时回到成都,坐在87年前她坐的同一个位置留影,儿时的伙伴大多已作古,坐在她周围的是她的3个儿子(从左至右:二儿子柯马凯、大儿子柯鲁、小儿子柯鸿冈)。
2019年11月,启尔德的孙女Marion Walker携女儿Debbie再次访问成都,回到她出生、成长、学习的华西坝,在难忘的CS学校阶梯上与老照片项目组的成员及朋友合影留念。(甘霖拍摄)
未完待续:CS的孩子们(上)
1
作者介绍
向素珍,四川省外办退休干部,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100多年前来华兴学行医的加拿大传教士后代,从此与这段历史结缘。感动于这些传教士对中国西部的无私奉献,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成立了老照片项目小组。十多年来,项目组在有关部门和企业家支持下,于北京和成都举办了7次老照片展览和1次“中加友谊世纪情书法笔会”。2016年10月起,《加拿大人在中国》老照片在多伦多等地巡展。与大邑县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分别组建了《百年历史影像馆》和《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编辑出版了《成都,我的家》大型图册,还有两本书即将出版。协助四个电视台拍摄《相遇百年》大型历史纪录片。加拿大总督为了表彰项目组为中加友谊所做的贡献,于2013年为项目组颁发了总督勋章。
文字编辑:永康
预览审阅:琉璃
责任编辑:素心
联系我们:yydhx@qq.com
您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版权声明